《马诗(其二十三)·李贺》原文与赏析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马诗是李贺的组诗,共二十三首,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
这是一首讽刺汉武帝妄图炼丹成仙的讽刺诗。它的讽刺对象,明点的是汉武帝,暗指的却是唐宪宗;因为宪宗也象武帝一样迷信神仙,但因他是当朝皇帝,不好直说,故借武帝而言之。我们对此不可不加注意。
这首诗歌虽然只有四句,却体现了李贺娴熟的讽刺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
以行动的客观效果反衬主观愿望的荒谬,在冷峻的陈述中展开讽刺,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汉武帝梦想长生不老,多次访仙求神。据太平广记记载,李少君曾以仙方献汉武帝,说是丹砂经过提炼可以变成金丹,服用金丹则可以成仙。汉武帝于是便请术士炼丹。那么,世界上是不是真会有这种“长生不老”药呢?李贺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从正面指出这一点,而是把笔墨放在陈述汉武帝炼丹的结果上:“烧金得紫烟”,“得紫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丹砂在烈火中化为阵阵青烟飘散的情景,而且隐喻汉武帝希望成仙的愿望也就象这青烟一样虚无缥渺,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梦而已。“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后两句进一步用客观现实嘲讽汉武帝荒谬的主观意愿。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曾令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国,掠取了一批称为“汗血马”的名马,并把这些马奉为“天马”。“天马”之称,同样是汉武帝迷信神仙思想的反映,他希望将来能乘着这些“天马”在空中飞驰。然而,愿望毕竟是愿望,现实终归是现实;不管汉武帝把这些马称作什么,它们终究是实实在在的一堆血肉之躯,而不是来自仙界的“神物”。一个“肉”字,使笼罩在“天马”上空的神圣光环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还了它们世间凡物的本来面貌。“不解”一语,更是对汉武帝迷信思想的严峻冷嘲。诗人在副词“不”后面的中心词位置上,不用“想”、“愿”之类的能动性词语,而是用一个“解”字,深刻表明:这些“天马”不但是一些世间凡物,无法上天;而且是一些与人类有别的畜牲,根本不会理解汉武帝的用心,而汉武帝竟把自己成仙升天的愿望寄托在这些不通人性的牲畜身上,是多么荒唐可笑!
鲁迅说过:“滑稽却不如平淡,惟其平淡,也就更加滑稽。”(滑稽例解)马诗只用冷言冰语作陈述,并未多加评断。但因它以客观效果揭示了主观愿望的荒谬和滑稽,因而便获得了讽刺的喜剧效果,显示了深沉的批判力量。李贺对当权者的愤懑情绪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由马诗可见一斑。
-
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杜甫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李之芳翟表郎官瑞,凫看令宰仙。--崔彧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杜甫数语欹纱帽,高文掷彩笺。--李之芳兴饶行处乐,离惜醉中眠。--崔彧单父
-
落日堤上行,独歌携手曲。却忆携手人,处处春华绿。
-
《教学相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
秋蔬拥霜露,岂敢惜凋残。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绿沾泥滓尽,香与岁时阑。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 作品赏析依旧次在秦州诗内。秋蔬拥霜露①,岂敢惜凋残②,暮景数枝叶③,天风吹汝寒。绿沾泥滓尽,香与岁
-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下片切入人事沧桑,抒写凭吊故国的感伤。
-
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注释】:原序: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 ”。丁未是建炎元年(1127)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在这一年里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今河南商丘),改
-
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2、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