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陵》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上陵
无名氏
【原文】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1]。
问客[2]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3];
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4]。
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
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
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5]。
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
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6];
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注释】
[1]上陵:即上林苑,为汉代天子的著名游猎之苑。何美美:景色何其美好。下津:指从陵上下来到达水边。
[2]客:指仙人。
[3]笮(zuó):竹子做的绳索,西南少数民族用以渡河。这里指维系船的绳索。
[4]木兰:树木名。棹:划船的工具。错:涂饰。
[5]醴(Iǐ)泉:甘甜的泉水。古人认为是祥瑞。蔚蔚:茂盛的样子。
[6]甘露:汉宣帝年号。芝生铜池中:古人以生出芝草为吉祥之兆。
【作者介绍】
这首民歌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作者不详。
【赏析】
这是汉宣帝时歌颂所谓祥瑞的诗,写了神仙的出现及各种祥瑞之物的降临。
此歌没有夸陈上林苑的“巨丽”,而是唱叹仙人降赐祥瑞的奇迹。开篇两句是赞美式的写景,赞叹上林树木的蓊郁繁美与苑中水津的凉风澹荡。这正是“仙”客出现前的清奇之境。林木幽幽,风声飒然,衣袂飘飘的仙客突然现身,不能不令人惊异。仙客不仅来得神奇,而且其乘舟也格外芳洁富丽。桂舟兰棹,芬芳雅洁,映衬仙人的清风广袖,正给人以“似不从人间来”的缥渺之感。上林仙客的随从也世不多见:“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赤鸿、白雁,世所稀闻。它们的出现,往往被古人视为上天降赐的祥瑞,预兆着天下的太平。这四句运用长短错综的杂言,描述鸿雁群随,翅翼忽张忽合,翔舞山林之间,以至遮蔽日月的景象,奇异动人,令人有身临其境、眼目缭乱之感。神奇的还不止于此:“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正当鸿雁翔集之际,山林间突又涌出一股股泉水,清亮闪光、汩汩不绝,而且甜美可口,则不是人间凡水所可比拟。
“芝为车,龙为马”以下各句,则是歌咏仙人的离去。诗中说:人们还沉浸在对种种祥瑞的欣喜若狂之中,仙人却冉冉升天、飘忽而去了。他来的时候,乘的是兰棹桂舟,浮现在烟水迷茫之间;离去时则又身登金芝、驾驭龙马,消失在青天白云之上。此刻海天青青,仙人已渺无影踪。他究竟去向了哪里?大概是到四海之外去览观遨游了吧?这四句全为三言短句,抒写仙人离去景象轻疾飘忽,留下了一种情系云天、绵绵无尽的意韵。金芝本产于“名山之阴、金石之间”,附近的水饮之可“寿千年”(葛洪抱朴子),而今却生于檐下铜池,确是奇迹。此歌最后“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四句,说的就是这类奇事。字里行间,荡漾着人们对仙人降临,赐饮金芝、甘露,以延年益寿的希冀和喜悦之情。
此歌奇思连篇,构成情致缥渺之境,表现上林仙人的来、去之形,想象缤纷多姿,情景奇异动人,不失为一首咏仙歌诗中的佳作。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十里一置 ① 飞尘灰,五里一堠 ② 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 ③ ,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 ④ ,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 ⑤ ,天宝岁贡
-
[唐]孟云卿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冥冥何所须,尽我生人意。北邙路非遥,此别终天地。
-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己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名言: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己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 以谓: 因为。则: 连词, 就。 句意: 因为他要求解决疑难不迫
-
【4325】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美〕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4 5印张,2019年4月第1版,69元)8章:[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
-
孟冬寒气至 【原诗】:孟冬寒气至(1),北风
-
【注释】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四体:四肢。 妍蚩(yánchī):美丑。 传神:艺术上指描绘人或物时,不仅要达到外表的形貌逼真,而且要表达出其精神气质。神,这里指艺术形象的内在气质
-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
-
【原题】: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
次韵是一种按照原诗之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的方式,也叫步韵,所以应该是柳子玉先写了诗,苏轼和诗(共写了两首,这是其一)回赠。当时苏轼的心情并不好,自己怎么看自己都不顺眼,这并不奇怪,被别人指指点点非议的多了,自己偶尔也会怀疑自己,苏轼深知自己“不合时宜”,借此机会自嘲一番,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