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子夜吴歌
【原文】
春歌
秦地罗敷女[1],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2]。
蚕饥妾[3]欲去,五马[4]莫留连。
【注释】
[1]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2]素:白色。“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3]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4]五马:据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原文】
夏歌
镜湖[1]三百里,菡苔[2]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注释】
[1]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2]菡苔(hàn dàn):未开的荷花花苞;荷花的别称。
[3]隘:狭窄。此处是使动用法。形容人多。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原文】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1]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2]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
【注释】
[1]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2]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3]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原文】
冬歌
明朝驿使[1]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2]。
【注释】
[1]驿使:官家送信与文书的人。驿:驿馆。
[2]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赏析】
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用采桑起兴,吟咏了秦罗敷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
夏歌以荷花起兴,借西施来感慨天下人都重视美色。
秋歌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心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子夜吴歌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
佐郡已三载,岂能长后时。出关少亲友,赖汝常相随。今旦忽言别,怆然俱泪垂。平生沧洲意,独有青山知。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因怀东谿老,最忆南峰缁。为我多种药,还山应未迟。
-
【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注释与译文]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作者于此阐明,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
-
宋词《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原文、注释和点评 -全宋词
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 造物故豪纵 ① ,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玻黎。好卷垂虹 ② 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 谪仙人 ③ ,鸥鸟伴,两忘机 ④ 。掀髯把酒一
-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作品赏析此乾元元年五月在拾遗时作。五月建午,故曰端午。端,正也。宫衣亦有名①,端午被恩荣②。细
-
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归来晚驻香车。银箭透窗纱。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
-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
-
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往来川上人,朝暮愁滩阔。更待浮云散,孤舟弄明月。
-
延陵留表墓,岘首送沈碑。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待得生金后,川原亦几移。
-
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
-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