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日出人
无名氏
【原文】
日出入安穷[1]?时世[2]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3]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4]?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5],六龙之调[6],使我心若[7]。
訾黄其何不徕下[8]。
【注释】
[1]安穷:何有穷尽。安,何。穷,尽。
[2]时世:时代,社会人事变化;自然界之时序变化。
[3]泊如:犹“泊然”,漂泊而无所附着的样子。
[4]是:此。邪:语助词。谓何:还说什么呢。
[5]六龙:古代传说日车以六龙(龙马)为驾,巡行天下。日出日入,即为日神驾六龙巡天,以成昼夜。
[6]调:发;协调。
[7]若:顺,此有愉悦之意。
[8]訾(zī)黄:指乘黄,传说中龙翼马身之神马名。徕:同“来”。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不详。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元狩(公元前122—公元前117年)年间,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汉郊祀歌十九章是武帝郊祀时所用的乐歌。因其是时代的产物,它客观地反映了西汉人特有的政治观念:君权神授思想和封建大一统思想;因其郊祀所唱,又自然流露着汉人宗教观念的特征:三一并祠、黄帝降位、泰一至尊、高帝配享等,使我们了解到西汉贵族的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的统摄地位。
【赏析】
日出入是汉代的一首杂言诗。该诗是祠祀天地诸神的乐歌——郊祀歌(又称十九章之歌)其中的一章,是祭祀日神的歌谣。该诗歌独辟蹊径,描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表达了人之短寿、乐中带苦、去留难舍的情思。
诗中由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山写起,让人感到时间与人生的飞速流逝,由此汉武帝就产生了欲要成仙、乘龙上天的想法。
全诗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作者思致奇崛,异想天开,诗情往复盘旋,感慨人生短暂,并将其寓于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之中,使得这首抒情诗,带有了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因此,萧涤非先生称它为“十九章中”“一绝好之抒情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总而言之,这是一首既富人生哲理,而又具有仰求成仙以永远拥有时世思想的祀神歌。这很合于汉武帝当时的思想,也很合于封建帝王思想,因而具有典型意义。
-
该曲共分三层,“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为第一层,化用唐刘禹锡诗句,感叹艺苑的英才已纷纷过世,入于《录鬼簿》中,江山依旧,岁月悠悠,令人无限伤感。开头就从一个“想”字说起,劈面而来,在让人感到突兀之余,也让人感到凝重,让人觉
-
头白醉昏昏,狂歌秋复春。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苏州、刑部侍郎、河南尹、同州刺史、太子少傅皆以病免也。]异世陶元亮,前生刘伯伦。卧将琴作枕,行以锸随身。岁要衣三对,年支谷一囷。园葵烹佐饭,林叶扫添薪
-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迩(ěr):近。为:做。道路虽然很近,不走也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不做也不会成功。指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认真踏实地去做,才能做成。《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
-
马邑之谋是汉武帝诱歼匈奴的一次军事行动。汉初以来,由于汉朝国力衰弱,匈奴贵族长期攻略汉朝北部郡县,并成为西汉最大的威胁。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汉武帝决定改变长期对匈奴屈辱的“和亲政策”,开始反击
-
古文·浣花溪记 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1
-
【原题】:黎道人自长沙入闽解后见这论蝗颇有所得自言居醴陵山中有田庐养鱼种竹可以卒岁作取足庵义方堂优游其间藏书教子甚乐也遽还求诗赠之
-
【题 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诗歌。诗歌通过一个退伍老兵的自述,讲述自己少年时从征,80岁返回故里但人事全非的情景,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
-
跋余子寿所藏山谷书范孟博传山谷晚在宜州,或求作字,山谷问欲何书,则曰:“惟先生之意。”山谷许以书范孟博传,或谓南方无复书,山谷曰
-
咏风王勃①肃肃凉风生②,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③,动息如有情④。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释】①王勃
-
玉雪色可爱,金石声更清。孰知催轮早,跬步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