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伯高佥宪浙西·虞集》原文与赏析
虞集
正月楼船过大江,海风吹雨洒船窗。
云消虹霓横山阁,潮落鼋鼍避石矼。
阙下谏书谁第一? 济南名士旧无双。
湖阴暑退多鱼鸟,应胜愁吟对怒泷。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诗人。曾任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等职,纂修典册。这首诗为送别被罪罢官的友人韩伯高去贬地而作。
韩伯高即韩镛,字伯高,山东济南人。元延祐年间进士, 曾任浙西道肃政廉访佥事,打击奸暴之徒,处分贪官污吏,很有威望。为官清正,拜侍御史,以刚直为人所忌而罢官。后起复为饶州路总管、西行台中丞。佥宪, 即任廉访司佥事,为正五品官。
首联写韩伯高离开任所的时间、坐船过江的情况。正月里,韩伯高乘坐着有迭层的大船渡大江,海风夹着雨点飘打着船窗。这既实写了渡江遇风雨的真实的自然环境,也虚写了韩伯高所处的政治环境。“海风吹雨洒船窗”就是极为形象生动的描写。风雨中过大江之船,遭风吹雨打这是必然的事。在封建社会中,敢于直言不阿、为民除害兴利的人总是不为鱼肉百姓的佞臣赃官所容,韩伯高的不幸遭遇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诗人在景语中深寓着情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颔联是诗人对韩伯高的勉励和叮嘱。雨过之后当然有彩虹横挂蓝天,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韩伯高出发时是正月,虽然是在“海风吹雨”之时,但不会有“云消虹霓横山阁”之景,可见“云消”句不是写当时的实景,只是随“海风”句联想生发而来,意在鼓励友人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渡过眼前“海风吹雨洒船窗”的难关,就会迎来“虹霓横山阁”的美妙前程。这对贬谪之人的韩伯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鼓励。这联的入句用“潮落鼋鼍避石矼”的生动比喻,敬告友人在自己处于逆境之中,要谨慎小心,就象落潮时候的癞头鼋和鳄鱼一样,要善于避开石桥,免遭灾难。这显然是针对友人刚直性格而言的。诗人说得委婉曲折,寓深意于借喻之中。因大江之中有鼋和鼍,友人经过的是大江,以“鼋鼍避石矼”来劝告友人是十分贴切的。
颈联运用了两则典故,极力肯定和赞扬了韩伯高耿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品德。“阙下谏书谁第一”句,“阙下”,宫阙之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借指朝廷。唐代韩愈因上疏德宗言京师天旱人饥,被贬为阳山令;又因上疏宪宗谏阻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这里用韩愈比喻韩伯高,肯定他的直言敢谏的精神。“济南名士旧无双”也是典故。杜甫陪李北楼宴历下亭诗有“济南名士多”之句。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诗人十分巧妙地将杜甫诗句及汉代萧何称赞韩信的话揉合在自己的诗句里,取韩信及济南的人名和地名,与韩伯高极为吻合,是对韩伯高治国之才的高度评价。这两句,对韩伯高是极大的安慰和策励。诗人用典确切,蕴味深长,耐人细味。
末联,诗人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劝慰韩伯高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是件好事,应当宽心解怨消愁。韩伯高离任所后要去的是“湖阴暑退多鱼鸟”的地方,这要比面对怒涛或急流发出忧愁和悲叹要强得多。显然,诗人将“湖阴暑退多鱼鸟”比作政治斗争较平静的贬所,“怒泷”隐喻朝廷的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通过这组比喻,韩伯高会作一番权衡,平息一些怨恨而向往“湖阴暑退多鱼鸟”的边地了。
这首诗首联情景交融,颔联联想丰富,颈联巧用典故,末联比喻对照,通篇感情起伏,寓意含蓄,极具感染力。
-
鱼儿·当坚韧让梦想花开鱼儿她出生在巴西维多利亚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7岁那年在她的强烈要求下父亲终于送她上学了。她知道学习机会的来之
-
輪盤: 又叫“歐式輪盤”(European roulette)。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賭博,指有三十七個號碼的輪盤零至三十六。將一小滾珠擲入一轉動中的輪盤中,轉動停止後,滾珠所在的位置所標示的號碼即是中彩號
-
前梦后梦真是一,彼幻此幻非有二。正好长松水石间,更忆前生后生事。 作品赏析【原题】:王晋卿得破墨三昧,又尝闻祖师第一义,故画邢和璞、房次律论前生图,以寄其高趣,东坡居士既作《破琴》诗以记异梦矣,复说偈
-
作者: 杨士奇 【原文】: 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
-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夜台当北斗,泉路著东吴。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流恸嗟何
-
这首词是借柳咏情。一、二句写柳色,一簇簇,一条条,如缕如金,形象娩媚。三、四句是借题发挥,写柳色与松色一样,而苏小小偏偏要在松下与郎定情,却不在柳下,对此,一般有情之物都将怪怨苏小小厚此薄彼。而词中的柳却“不愤”,可见柳之宽厚温柔,能对
-
名言: 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 句意: 文气没有阻碍则文辞丰富, 文辞丰富自然文章工巧。 出处: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
古文·与余存吾太史书 纪昀昀再拜启,存吾太史
-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遭赐金还山,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后,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
-
作者: 〔俄国〕屠格涅夫 【原文】: 那时候我在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