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注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 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 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 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中部。 【全诗鉴赏1】 就诗题说,出塞乃乐府诗旧题。乐府诗是要度曲成章,广泛传唱的,因而要求诗中的字句必须易记上口,常见习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字眼。而这句诗的奇妙胜人之处则在于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自然形成一种雄浑浩茫的独特意境。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就不只是当代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这悲剧多么深广沉重啊!而希冀边境守将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而这不平凡的悲剧和愿望,都是随着首句“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来的。可见,看似平常的“秦””“汉”两词,体现了诗人无比高妙的神思匠心。而这句诗声调之高昂,气势之雄浑,含蕴之深厚,的确可以冠领全篇。 由此可以说,领会“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是欣赏这篇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关键。
【全诗鉴赏2】
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 “飞将军” 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明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
苏子瞻徐州莲华漏铭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华
-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1),
-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
一作崔国辅诗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
《扶桑》咏扶桑 扶桑,一作“佛桑”。锦葵科常
-
戴叔伦京口怀古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作者简介戴叔伦(73
-
[唐]白居易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白居易的《谕友》,全诗二
-
《梅花·胡中丞早梅》咏梅花诗鉴赏 方干不独闲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冀西南地区,既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是山里孩生长的摇篮和世外桃源。在大山的皱褶里生活,天灾人祸难以预料,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