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鉴赏和解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
·注 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山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分别的头天晚上,诗人在此为朋友辛渐饯别。
②吴:镇江属古吴地。
③楚山:楚地的山。镇江一带,吴越亡后归楚,故称。
④冰心:像冰一般莹洁的心。玉壶:玉石做的壶,比喻高洁。此诗末句是从鲍照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演化出来的,来比喻人心纯洁如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而光明澄澈、表里如一。
·导读入境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在众口交毁中,屡遭贬谪。唐开元末年,诗人的好友辛渐北上洛阳,诗人陪辛渐从江宁连夜到润州。此诗即写第二天早晨江边之送别。
昨晚下了一夜的寒雨,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水天相连,浩渺迷茫。清晨诗人送辛渐来到江边,辛渐即将由此登舟北去洛阳了。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孤峙于苍茫平野之外的楚山之中。一种孤寂、怅惘之感油然而生。辛渐将去的洛阳有诗人的亲朋好友,他们肯定很惦记诗人在这里的情况。诗人托辛渐转告洛阳亲友:我为官高洁清白,正如同清澈无瑕的玉壶中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
·赏 析
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向友人表示了自己坚守廉洁的志向,与之共勉。
本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第一句便以“寒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不仅写出离别时之气候景色,那寒意其实已沁透了两个离人内心。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意境开阔,且着一“孤”字,便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自己处于逆境中之孤寂、凄苦已包含进去。
第三四句写诗人虽屡遭贬谪,坎坷不平,但决不改变初衷。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冰心置于玉壶的比喻又与诗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楚山形成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冰清玉洁、孤介傲岸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思考题
1.“连”字和“入”字仅仅是写雨势吗? 诗人为什么要写楚山的“孤”呢?这些字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2.按常情,诗人应问候亲友,为什么却写亲友如何打听自己的境况?
-
杨维桢:干山志 杨维桢华亭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之联络于三泖之阴者十有三,名于海内者九,其一曰于山,又九之甲也。世传夫差王冢干将
-
刘辰翁《摸鱼儿》刘辰翁 刘辰翁 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 ①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 ② ,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
-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千缕万条堪结。占断好风良月。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短亭相送处,长忆得、醉中攀折。年年岁岁好时节。怎奈尚、有人离别。
-
华亭孤立病时身,终日徘徊尚海滨。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务春。千年灵气何求药,八变奇姿已过人。莫厌在阴犹寡和,九臯非晚见精神。
-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但愿莫忘
-
【4322】中国历史的教训2:官场光谱(习骅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28元)6辑:[1]浩气;[2]正风;[3]严纪;[4]反腐;[5]用人;[6]守心
-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
-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
喜雨亭记喜雨亭记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74];汉武得鼎,以名其年[75];叔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