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词鉴赏
作者: 崔承枢
【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1),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3),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4),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5),风掣红旗冻不翻(6)。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诗作者】:岑参
【导读入境】:
北风呼啸,漫卷大地。坚韧的白草都被折断。然而这是八月的时令啊!内地正是金风玉露的秋天。可是塞外已是大雪飘洒覆盖原野,天地共一色的银白世界了。正像中原一带的春日,一夜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盛开怒放了。玉树琼花,何等美妙!何等奇丽!然而这毕竟不是梨花,而是雪花。
片片雪花穿帘入室,浸湿了罗幕,很快又结冻了,一层又一层。室内冷极了。狐裘也不温暖,锦衾更显得十分单薄。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以着身。
外面呢!俯视大地,浩瀚的沙海是一派冰雪的世界;仰望天空,万里愁云,浓重而稠密。
此时中军帐内正在置酒奏乐为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奏着动情的乐曲。暮色里辕门外依然大雪纷纷。一面因冰冻,任狂风吹打而岿然不动的红旗,挺立眼前,多么鲜艳!送行到轮台东门外,友人骑马离去。但见铺满大雪的天山路,峰回路转。不多久,友人就看不见了,只见留在雪地上的马蹄痕迹……。
【赏析】:
奇情妙思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通过大笔挥洒、细节描写,生动写真,浪漫奇想,把边塞的瑰丽风光、特定的军旅生活,写得淋漓尽致,生机勃勃。诗的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全诗结构严谨,线索清楚。共十八句分为三段。前八句主要写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由写景转到写送别。后八句叙写别情。写雪景,景中有别情;写别情,情中有雪景。这样交错写来使二者融合为一。诗人通过这种特殊环境的描写,更衬托了送别之情的真挚。
用词准确、精当。“卷”、“折”、“散”、“湿”、“愁”、“凝”、“掣”,用得都极为精巧,形象,传神,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瑰丽,比喻壮美,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卓越才华,也是由于他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并有深刻独到体味的结果。
【思考题】:
1.本诗写“八月的大雪”,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九月的大风”也很有特色,找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2.诗中以边塞雪景衬托送别之情,在情与景关系上还会使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
-
一行弱柳前年种,数尺柔条今日新。渐欲拂他骑马客,未多遮得上楼人。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麴尘。为报金堤千万树,饶伊未敢苦争春。
-
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
-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作品赏析黄鹤编在广德二年阆州诗内,下首同时作。《社臆》:阆州即今阆
-
《鹧鸪天》·贺铸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词。首句中的“阊门”指苏州。第三句
-
关键词:朱自清 朱维之 温州作家记忆“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地上的走
-
小桃红·咏志 任昱 山林钟鼎未谋身,不觉生秋鬓。 汉水秦关古今恨,谩劳神, 何须斗大黄金樱渔樵近邻, 田园随分,甘作武陵人。
-
连山断处大江流,红旆逶迤镇上游。幕下翱翔秦御史,军前奔走汉诸侯。曾陪剑履升鸾殿,欲谒旌幢入鹤楼。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
【原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 【译文】
-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①此诗写天童山溪的一朵小花,虽无人欣赏,却发出阵阵的幽香。此情此景,颇堪玩味。
-
【题 解】本文选自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后写的笔记体裁《归田录》,该书共115条,《卖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