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玉楼春》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未开常探花开未。又恐开时风雨至。花开风雨不 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
百年枉作千年计。 今日不知明日事。春风欲劝座中人,一片落红当 眼坠。
刘因这首词作于何年,不能确 考,大约是他辞官归隐后之作。这首 词颇有哲理意味。上片用辛弃疾词意 而加以变化。辛弃疾蝶恋花 词 云: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 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 风雨无凭准。”辛词是慨叹人世间好 事多磨,理想难以实现,暗寓其忧国 伤时之怀。刘因这首词开头两句用辛 词之意,说常探花信,希望花开,但 又恐风雨相妨。以下两句忽然一转 说,即便有风雨,也不会妨害花开, '花既然开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来 “花下醉”呢?表现出一种更为旷达 的襟怀。下片更进一步说明,人生短 促,世事无常,何必多所忧虑 (“百 年枉作千年计”句,运化乐府古辞 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 忧”句意) ,春风吹坠落红,劝人饮 酒,我们惟有及时行乐而已。
刘因词中为什么表现出这种思想 呢?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刘 因是理学家,理学家是要出来作官从 政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的,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都是如 此。但是刘因是元朝人,他生于蒙古 海迷失皇后称制元年,卒于元世祖至 元三十年(1249—1293)。在蒙古贵 族统治之下,他不愿意与他们合作, 所以元世祖征召他为右赞善大夫,未 几,以母疾辞归,后来又征召他为集 贤殿学士,固辞不就,隐居终身。他 这首词就是用幽隐曲折的艺术手法, 表现出他以旷达玩世的态度和对当时 蒙古统治者的抗拒。
清陈廷焯认为,在两宋词中,缺 少一种象陶渊明诗那种“淡而弥永, 朴而愈厚”,而“自有一片热肠,缠 绵往复”的意境(白雨斋词话卷 八) 。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元 朝刘因的词却填补了这一空白。刘因 的词,大抵是冲夷旷达,而又蕴含深 意。况周颐在其所著蕙风词话卷 三中称赞刘因的词,“寓骚雅于冲 夷,足秾郁于平淡,读之如饮醇醪, 如鉴古锦,涵泳而玩索之,于性灵怀 抱,胥有裨益。”这一段话很能说出 刘因词的特长。还有,宋代理学家轻 视作诗,认为是“玩物丧志” 。不 过,理学家中也偶有作诗很好的,如 朱熹,至于善填词者,则未见其人。 刘因以理学家而工于填词,这也是值 得特书的。
-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现存共有四百多首
-
清·郑燮2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
-
罗敷昔时秦氏女,千载无人空处所。昔时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此水东流无尽期,水声还似旧来时。岸花仍自羞红脸,堤柳犹能学翠眉。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罗敷养蚕空耳闻,使君五马今何在。九月霜天
-
行露 作者: 孟祥锡 【本书体例】
-
共识语境与词的用法如何理解20世纪90年代国内诗歌写作所发生的种种变化?首先,应该追问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不安定和变动中的“个
-
【题 解】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为了搜刮钱财,大批宦官以各种名义到地方勒索。官船所到之处,吹起喇叭摆威风,地方官吏豪绅亦乘机勒索。这首散曲借物抒怀,借用喇叭为题目,尖锐而深刻地讽刺宦官作威作福、鱼肉
-
小竹围庭匝,平池与砌连。闲多临水坐,老爱向阳眠。营役抛身外,幽奇送枕前。谁家卧床脚,解系钓鱼船。
-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赞它是“自然得之,故佳。后人学步,便觉有意”。范云的诗,具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的特色,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
回首向来萧瑟处苏轼因“乌台诗案”释放贬到黄州后,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没有什么实事,而且不许签署公事,不许擅自离开黄州,完全是个
-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