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诗《石门泉》原文、赏析和鉴赏
汤显祖【诗】·石门泉
【原文】
青田
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蜺近若烟。
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
【鉴赏】
石门在浙江省青田县,瓯江南岸,以瀑布著称。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时政而遭到贬谪,朝中也有不少正直之士为他鸣不平,因此,两年后,他又重新被启用,调任遂昌知县。遂昌县距温州不远,青田则恰好在遂昌与温州两地之间。万历二十五年秋,汤显祖游览温州时,顺路观赏了石门的瀑布,深深地为它的气势所吸引,于是,欣然命笔,留下了这首写景的佳作。
全诗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瀑布展开描写。首句“春虚寒雨石门泉”是写游人的肌肤感受。一近石门瀑布,便觉得气温骤降,细细的水珠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濛濛烟雨之中,稍带几分寒意。写瀑布而从肌肤感受落笔,这一构思不能不说是十分别致的,飞泻的水流竟然能在它的周围形成一个“春虚寒雨”的小气候,那么,水势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尽管这一句尚未直接触及瀑布本身,却已经是气势逼人,为进一步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二句“远似虹蜺近若烟”是写视觉形象,取一远一近两个视角。从远处看,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纷呈,恰似雨后的彩虹;到了近处,却又是水气升腾,扑朔迷离,宛如一片云烟。
第三、第四两句仍然写视觉形象,但观赏的角度变了。第三句“独洗苍苔注云壑”,取俯瞰势,瀑布飞流直下,冲刷着岩石上青绿色的苔藓,然后,直向无底的深谷倾泻而去。这一句写得极有气势,“云壑”形容山谷之深,“注”形容水势之大,“独洗苍苔”则令人有寂寞千古之感,瀑布一泻千里,旁无依托,年复一年地独自冲击着大自然的千年污垢。这样的写景,也隐隐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傲和寂寞。
第四句“悬飞白鹤绕青田”是抬头仰视。瀑布的源头横悬天外,背衬蔚蓝色的天幕,在日光下闪闪发亮,宛如一匹姿态优雅的白鹤在青田县上空悬浮盘旋。作者不说在石门上空,而说在青田上空,是极言瀑布的源头之高,在整个县境境内都可以看见它那闪亮的躯体。
全诗总共不过四句,作者却先后变换了五个不同的视角,从肌肤感受到视觉形象,从远处到近处,从俯瞰到仰视,而且,几乎每变换一次视角,都要换一个比喻,新意迭出,姿态万千。这种写法,在绝句中实在是不多见的。因为绝句不同于散文,散文篇幅较长,不难从各个角度进行铺排渲染;绝句则短小精悍,要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不断变换视角,并保持诗意流畅一气呵成,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基调恬淡平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后期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如果说在五年以前刚受到贬谪时,作者仍感到愤愤不平,希望有朝一日复出,为国家建功立业;那么,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的心情已完全平静下来了。多年的磨难,使得他对明王朝彻底绝望了。全诗以仰视白鹤结尾,是很值得深味的,在古代,白鹤是隐逸者的象征,也许,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篇时,他的意识深处已经萌生了归隐的念头了吧。
-
[近代]王国维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娥眉,消得千谣诼。臂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
莫道岐州三日程,其如风雪一身行。与君况是经年别,暂到城来又出城。
-
宋元人的话本原貌,除了长篇的讲史(宋人把“小说”,即现在所称的短篇小说和 “讲史”,即现在所称的长篇历史小说统称“说话”,说话人的底本都应称“话本”,但后来习惯只称短篇小说为话本了)有少数平话的刻本存
-
作者: 张俊山
-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 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 予要女。 《箨兮》一诗出自 《诗经·郑风》。吟诵这首古老的诗篇,一股混合着上古时代中原大地黄泥味儿的热烈纯朴情怀立刻便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部古诗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全部20首古诗词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部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全部20首古诗词,八年级下册语文所有古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12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1],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解] 西林,指庐山北麓的乾明寺
-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此诗题为《咏筝》,但它不是一首描写筝这种乐器的咏物诗,而是写听人弹筝。诗末句云:“宁知颜如玉”,可知弹筝者是位女性,大概是
-
这是一首劝人摆脱机务、及时休闲寻欢的小词,感情基调哀而不伤,平静而明快。 上片先由“官身”难闲、“世事”无尽说起,通俗直叙的语言,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表述了做官的事多不得自由,引发共鸣。接着以“君貌”、“我鬓”,从人最容易代表衰老的部分
-
新别离 作者: 戴叔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