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石灰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提起明朝的一代名臣于谦,人们总不禁想到他这首著名的石灰吟。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在各地方官任上,他积极有为,兴利除弊,因此享有极高威望。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剌部屡次威胁边关及首都地区。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剌部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一时京师震动,朝野不安。面对当时放弃北京南迁的主张,于谦坚决反对,果断地拥立英宗弟为景帝,同时主持军务,调集重兵,亲自督战,击退也先军,使局势转危为安。不幸的是八年后英宗复辟,于兼竟以“谋逆罪”被诬杀,直到万历年间始昭雪,追谥“忠肃”。
石灰吟是于谦青年时代的诗作,是一首咏物诗,历来诗人多借此形式托物咏志。令人感佩的是,青年时代的于谦,就怀有崇尚信念,并为之不惜牺牲的抱负,他后来的生活道路,恰恰实践了青年时代所立的立向。“言为心声”,正是由于正气凛然,忠义之情,发自肺腑,石灰吟虽短短四句,却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久为传诵。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击”字一作“凿”、都是敲击、掘的意思。用作烧炼的石灰石,采自深山,必须由采石工人用锤子、凿子经过千百次的敲击,方能挖掘到,挖掘到的石灰石,又要花费千辛万苦,历尽艰难,才能从深山中运出来,以便进一步炼制。若,如。等闲,平常。石头经开采运出来,还要堆放到石灰窑里,经受烈火高温的烧炼,才能化为雪白的石灰,为人所用。诗人赋予在烈火中被焚烧的石灰以人格:为了最后造就自己,达到为人所用的价值,所以面对烈焰的燎烧,也觉得心甘情愿,视同平常。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全不惜”,又作“浑不怕”。诗人承上两句,对石灰的品格作进一步的揭示:烈火焚烧的结果使自己粉身碎骨,失却原来的面貌,化为粉末,但是杂质尽去,雪白无瑕,用于人间,正可使自己清白的本色长留世上。石灰开采炼制的过程,在诗人的心目中,具有严肃的象征意义。诗人赞美石灰的品格,旨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要留清白在人间”既是石灰形象的写照,又是诗人立志为了理想的实现甘愿承受一切痛苦磨炼的誓言。
全诗一气呵成,直抒胸臆。作为一首咏物诗,诗人通篇不离对石灰吟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说的都是石灰炼制过程中的情形;而字里行间又无处不流露着青年于谦炽热的报国热忱,闪耀着忠贞不移的人格光辉。联系诗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不避艰险,力挽狂澜的作为,以及终不见容于残暴、多疑的封建君主和群小,以至最后被害的悲剧命运,吟哦“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铿锵诗句,但觉浩然正气荡气回肠,英灵不灭,永励后人。
-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作品赏析【注解】:1、九重:指皇帝所居。2、障泥:马鞯。【韵译】: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春游中全国裁制的
-
仙子东南秀,泠然善驭风。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受箓金华洞,焚香玉帝宫。我来君闭户,应是向崆峒。
-
南曲亦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流行于闽南、台湾各地的一个古老乐种。在香港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聚居地亦甚盛行。此外,还被运用于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木偶戏、打城戏等地方戏曲,成为它们的声乐唱腔和器乐曲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事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张翼之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我国文化史
-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
-
送杨少府贬郴州是给杨少府的赠别诗。杨少府,其名不详,少府是杨氏的官位。他是因事受贬将去郴州。郴州,即今湖南郴县。杨少府原来大概是在京城长安任职的,这次被贬到郴州将县尉,即任州的武官。少府是县尉的敬称。这首诗是杨少府将要离别京城但尚未赴郴州之时,诗人赠送给远谪之人的。从诗的第一句“明到衡山与洞庭”中,
-
喂,你没有看见过上海么? 就是那边,你看,那一派红光。那不是火,傻孩子,那不是我们那里烧山的野火,那是那个不眠的大城冒出来的光。 你说我们这里早就黑了天,邻舍家有的都睡着了,不错,上海的天也黑了,那是
-
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过憩裴逸人,岩居陵丹梯。抱琴出深竹,为我弹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