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之《竹书纪年》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我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汲冢书的发现。“汲”是汲郡,“冢”是坟墓,也就是“汲郡坟墓里的书”。它的发现,受到当时和以后文史学家们的重视。近代学者更明确指出,汲冢书和西汉发现的古文经以及近代殷墟发现的甲骨,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那么汲冢书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对它评价这么高呢?
先从它的发现谈起。公元279年10月,西晋时汲郡有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时魏国国君的坟墓,出土大量殉葬品,其中有铜剑、磬、钟、玉律等物,以及大批竹简。每块竹简长二尺四寸,上有用漆写成的古文字四十个。可惜的是,不准不懂得这些竹简的重要性,为了盗取墓内财宝,竟把竹简烧了照明。等到官府得知后,还捡得没烧完的竹简几十车。竹简上的文字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古文,到西晋时,通行的已是隶书,人们不认识,因为看它象蝌蚪,就管它叫蝌蚪文。这批竹简后经荀勖、和峤、束哲、卫恒和杜预等人整理、研究,改写成当时通行的隶书体,共得书十六部,七十五篇(其中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的七篇,总共十多万字),编入当时图书目录中的中经,列为典籍。这些汲冢书中,有纪年十二篇,是最重要的。因它原系用古文写成,所以,又称古文纪年;又因为是在汲郡的坟墓里发现的,所以又称汲冢纪年;直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此书作纪年,为说明出处,就特地加上“竹书”二字,称为竹书纪年,从那时起,人们也就以竹书纪年为正式书名了。
竹书纪年是以编年体记事的史书,记叙了夏、商、周三朝历史,记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后,就接记晋国政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就只记魏国史事了。至于它的作者,已经无法知道。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魏国史官所记,如是史官所记的国史,目的是为了保存和流传,决不会拿去殉葬的。因此,又有研究者认为是私人所撰写的编年通史。
竹书纪年发现的意义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国按编年形式记载春秋以前历史的书是很少的。竹书纪年丰富了我国古代史的内容,如“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等记载,跟古代传说和古代史书都不同,因而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竹书纪年所记的战国部分,同史记的差别就更大,可用以纠正史记的很多错误。自从竹书纪年发现后,就引起了当时和后世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纷纷引用以研究古代历史。如司马彪就据以驳正了谯周的古史考一百二十二条。此外,郭璞的穆天子传注,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善的文选注,刘知儿的史通,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罗泌的路史,胡应麟的三坟补逸,鲍彪的战国策注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都曾引竹书纪年来说明历史问题的,可见其史料价值之大。
其次,竹书纪年的发现,为整理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创造了条件。当时参加汲冢古文字整理工作的续咸,写成了汲冢古文释十卷,卫恒也著有古文官书一卷,并分析了同字异形的文字好几百条,论证了秦朝统一文字以前,战国古文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竹书纪年,这部从坟墓里发现的珍贵编年史书,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但同传统的古史说法差距很大,反遭那些传统派学者的非难和排斥,渐渐地不为学术界所重视。唐朝以后逐渐散失,至北宋末年已亡佚大半,南宋时就只存三卷了。但是,明朝嘉靖年间却出现了一种分上、下两卷的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内容跟古本有很大的不同,经清代学者考定是明代范钦的伪作。于是,学者们多方努力作古本的辑佚工作,一时有关竹书纪年的著作就达十余种之多,最重要的是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二卷。后来,王国维在1917年依朱氏原书作补充、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共得四百二十八条;又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逐条指明今本伪托的痕迹。解放后,范祥雍于1956年出版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在朱、王二书的基础上更加增补。1960年朱希祖的汲冢书考出版,该书从来历、文字、篇目和内容、校理年月、校理人物等五个方面,对汲冢书作了详考,从而将对竹书纪年的研究推向了更系统、更全面的阶段。
-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
-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 卢 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来访扰乱
-
原名《周髀》。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约成书于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本书是一部主张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由于盖天说“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后汉书·天文志注》引“蔡邕表志”),而《周髀
-
[原文](节选) 兵 权 夫兵之权者也,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以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
-
作品:《周易》 简介《周易》又称《易》、《易
-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 ① 、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
-
南朝·宋·刘义庆2王恭从会稽还3,王大看之4。见其坐六尺簟5,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
-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三首 》其三。 【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 【意思2】 身上虽然没有凤
-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