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名画《文姬归汉图》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名画《文姬归汉图》赏析

文姬归汉图

金·张瑀作

绢本浅设色

纵二九厘米

横一二七厘米

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题签作“宋人文姬归汉图”,清高宗乾隆所书,图名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神品”、“乾隆宸翰”两印,卷上还有乾隆题诗,下押“比德”、“朗润”两小方印,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文姬归汉图深受历代鉴赏家所喜爱和珍视。画面前端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一印。前隔水有“梁清标印”、“蕉林秘玩”印两方,后隔水有“蕉林玉立藏图书”印一方,后隔水外有“苍岩子”、“蕉林居士”印两方。此外画面还有嘉庆、宣统等诸印十枚。

卷后端画面上角有画家自题小字一行:“祗应司张瑀画。”瑀字前人没有认出,是郭沫若认定。张瑀其人已无可考,祗应司是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设置,系内府机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可以推测张瑀是金人,而从文姬归汉图来看,估计作者很可能是汉人,或者其先辈是被金人所俘的南宋画家,创作此图,显然寄寓作者自己的思乡情怀。

文姬归汉图

蔡文姬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在汉末战乱中被虏至匈奴,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十二年。后来曹操念其父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相传她作琴歌胡笳十八拍抒叙自身遭遇。“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经常出现在历代画家笔下和戏剧舞台上,一向被作为文艺创作重要历史题材。

文姬归汉图描绘的是蔡文姬一行人归汉途中冒着漠北大风沙顽强行进的情景。队伍的前导是一个汉人骑着老马,扛着汉家圆月旗,以袖掩面,缩着头躬着背,令人产生风沙扑面的强烈感受。那头老马疲惫地走着,身旁跟着一匹小马驹,那种长途跋涉的顽强精神有鲜明的拟人色彩。随其后是仪态端庄的蔡文姬骑在黑马上,她头戴貂冠,身着胡装,足蹬皮靴,手扶鞍桥,双目充满信心地凝视前方,表情蕴含着思归故乡的急切心理和庄重深沉的涵养,那迎风飘舞的衣带更增添了飒爽的英姿。所乘骏马由两名汉人马夫牵引着,步伐稳健,从容不迫,也衬托了文姬的形象。文姬身后是七名骑马护送的汉胡官员和侍从。最前面的汉朝官员头戴帻巾,用一把毛皮镶边的团扇遮挡着面部,此人当为赎迎文姬的使者,他气宇轩昂,显示出高贵的地位。在他身边是一胡人官员,头戴皮帽,身穿紧袖长袍,束带革履,腰系佩饰,颇有身份,可能是南匈奴左贤王手下命官,为文姬送行。他面带愁容,手勒马缰绳,马也踟蹰却步,很明显,他是在执行一件并非情愿的差遣。其后相随的五名侍从掩脸遮鼻缩头缩脑,颇感受苦不堪。队伍最后是一名武士,窄袖长袍,腰携箭箙,右手持鹰,左手执缰,足下跟着一只猎犬。他正匆匆跟在后面,一脸忠诚相护的表情。

作者在人物造型上一方面注意到服饰、面相的汉胡相异之处,同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中心人物——蔡文姬的精神境界。所有的人物面对风沙皆作出不堪其苦的举止情态,唯有蔡文姬神色镇定、泰然处之。作者非常注意人物、马匹的动态变化,尽量避免雷同,使人感到作品具有丰富的造型表现力。

文姬归汉图没有描绘人物活动的衬景,但风势贯穿全卷,人物服装、情态又使人对大漠风沙的特定场所深信不疑,用想象力去填补作者留出的空白。表现手法高人一筹。

韵律,是长卷构图的生命,在这方面,张瑀堪称强手。卷首一组人马,配以旗杆,形成箭头式的楔子,既起到开篇作用,又指向画外遥远曲折的前途,发人联想。中间一组人物众多,高低错落、正侧露藏,变幻有致,最后一组紧接中组而势在前趋,使人看到收尾处觉得队伍已尽,这是迎合观者希望一行人赶紧离开如此艰难环境的心理的。前组和中组之间,作者留下一段空档,这恰如一个“休止符”,使乐曲更富于魅力。

一般古代画家描绘文姬归汉故事,多以胡笳十八拍诗意为本,分段图写描绘。张瑀则不采用这种图解式的方法,而是将故事集中概括,压缩在一个特定典型场景中来表现主题,使之更加突出。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与相传唐代吴道子落笔雄劲、敷彩简淡的“轻拂丹青”的“吴装”一脉相延,又继承了唐韩幹、宋李公麟的画马风格。用笔雄健刚劲、挺拔流畅、精炼活泼、富于变化。作者善于运用线条的粗细、快慢、转折、虚实等变化,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结构、体面、空间和动势关系,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整卷无一笔疏忽,哪怕是貂冠狐裘上的细如蛛丝的根根针毛也一丝不苟。足见画家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肃认真,技法十分纯熟。金代绘画作品传世甚少,此图对研究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宋对金绘画的强烈影响,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 梁鸿《五噫歌》诗意|阅读答案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梁鸿,字伯鸾,东汉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生活在

  •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拥有崤山、渑池之险阻,正当秦川、陇地之咽喉,且为赵、魏必经之要道,因而在军事地理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和晏元献题中书壁·[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宋]王安石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桔槔俯仰缘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这是王安

  • 《屈原塔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

  •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子重甘茂于齐王(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子重甘茂于齐王(秦策二)》原文鉴赏

  • “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意思,出处,故事

    这一俗语源自“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据《韩非子·和氏》记载: 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在今湖北西)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便以欺君罪砍掉卞和的左足;武王即位

  • 典故“包胥哭秦庭”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初,伍员 (yun) 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使于楚,

  • 贺彬《后来的事》

    大约一个月以前,建东在他的朋友圈里贴出了几张手机相片,拍的是我们大学时期办的一本文学杂志——《菩提》,油印的刻痕仍没有褪色,就那么

  • 《新柳赏析》

    司空曙的《新柳》,一“欺”一“妒”一“撩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新贵们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末一句,点明他确乎是位平步青云的暴发户。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