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李清照《玉楼春》》原文、鉴赏和赏析
李清照玉楼春李清照
李清照
红 梅
红酥肯放琼瑶碎①。探著南枝开遍未②。不知酝藉几多香③,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④。闷损阑干愁不倚⑤。要来小看便来休⑥,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 ①“红酥”句:谓梅花含苞待放。红酥,胭脂类化妆品,形容花瓣的红润细腻。琼瑶,美玉或玉石,此处比喻梅花的光洁。②探著:探看。著,语气助词。南枝:南枝向阳,梅花先开。③酝藉:即酝酿,此谓梅花自含蕊到花开已酝酿多时。④道人:知人。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谓梅花知人憔悴。⑤阑干:栏杆。⑥要来:即“邀来”。休:语末助词,犹言“罢”。
红梅图 吴昌硕 南京博物院藏
鉴赏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清新淡雅的芳姿,超凡脱俗的气质,经霜耐寒的品格历来备受文人的青睐,尤其是到了宋代,以淡为美,文人对梅更是推崇备至,留下了许多不俗的词章,如梅尧臣:“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花)欧阳修:“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对和雪忆梅花)等等。本篇也是题咏“红梅”,作者以清倩的笔触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精确地传达出了梅花的风雅妙韵,被评为“得此花之神”(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开篇即是梅花的含苞待放之态。以“红酥”比喻梅花花瓣的红色凝脂,以“琼瑶”形容花蕾的温润美好,寥寥几字,便使梅花的天生丽质与清雅不俗跃然纸上。“肯放”运用了疑问的口吻,作者似乎在与花商量,细细品味,不难窥见作者“惜春常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的一片痴心。“探著”句词人再次设问,洋溢着对梅花的无限关切,为何如此呢?花开必衰,旺盛的背后就是荼靡,所以作者极怕它开得太早,匆匆地走向香残玉损。花虽是含苞未绽,却蕴涵着无限的情韵,丝毫不亚于花开的情味。作者爱梅、更惜梅,其实也只有真正的爱梅之人才会自然地生发此种心怀。在这里,作者俨然就是梅花的知己,而梅花也是作者的知音,一“探”字便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梅花小心翼翼地将奇葩缀上枝头,将春色带给人间的情态,原来,梅花也是有情的。
“探著南枝开遍未”句委婉地表达了梅花多未开放。南枝,本是指南边的枝条,后常指代梅花,如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云:“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琐红梅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唐李峤云:‘大庾天寒少,南枝独早芳。’张方注云:‘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可见南北枝事,其来久远。“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两句,作者运用对偶句,仍写花的含苞未放,“酝藉”表明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包藏”表明梅花的深邃、不俗。这两句大有内涵:梅花不是以浮动在外的飘香来媚俗,博得庸人的喝彩;而是以蕴藏在内心的真意警世,来觅取知音的赏识,而这种深藏的真意也只有知己才能体察出来。
词上片主要写梅花的情态,下片转而塑造赏梅之人的形象。“道人”两句作者赋予梅花以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它的“多情”,也烘托出人的无限愁思,其笔调也由原来的热烈转为幽婉。梅花虽好,可是作者的心中有太多的愁怨,她已经没有心情继续赏玩,百无聊赖中,她静静地躲在窗底,黯自神伤。“闷损”依旧,何以解忧?暂且凭栏,倚阑处却是更加烦忧,旧恨未平,新愁又生,她是不懂“独自莫凭栏”(南唐李煜浪淘沙)的道理的,所以深深纠结在凭栏的伤感中。而梅花仿佛看穿了人的忧愁,读懂了人的伤悲,竟向人发出了呼唤——“要来小看便来休”,它邀请女主人公前来赏花,不要在惆怅百结中愁眉不展。作者语出新奇,既勾勒出了一幅作者伤感憔悴的肖像图,又描绘了一幅温存风趣的漫画,的确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作者会去继续看梅吗?“未必明朝风不起”便是谜底,女主人公自是惜花之人,答案已无须明言。全词在轻巧别致中收笔,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含蓄无穷,词之要诀。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这首玉楼春深谙此道,词人极言“憔悴”“闷”“愁”,看似浅露,但是对于愁闷的原因,却隐而不宣,其实这正是一种无所不在的闲愁。作者还构筑了一道人花对语的风景,上片人问花,下片花邀人,相惜相怜,风情无限。(张雅莉)
集评 清朱彝尊:“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林君复‘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此为绝唱矣。他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仅易江为二字,以‘竹’‘桂’为‘疏’‘暗’,是妙于点染者。馀如苏子瞻‘竹外一枝斜更好’、高季迪‘薄暝山家松树下’,亦见映带之工。高续古绝句云:‘舍南舍北雪犹存,山外斜阳不到门。一夜冷香清入梦,野梅千树月明村。’可谓传神好手。朱希真词‘横枝清瘦只如无,但空里、疏花几点’、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不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此花之神。 若朱雍之梅词、黄晞颜之梅苑、李龏之梅花衲、释明本之梅花百咏,诗愈多而神愈远矣。”(静志居诗话卷一八)
-
落梅风 李致远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 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
-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任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 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
-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3411】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美〕马克弟著,朱新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4 7万字,2017年2月第1版
-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 四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 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
-
庭中有奇树 【原诗】:庭中有奇树(1),绿叶
-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莲蓬人“芰衣荇带”的外貌装束,“风定犹香’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华古诗词-神话系列,内容包括神话古诗词,关于神话故事的古诗,神话故事的古诗。读《山海经》十三首 陶渊明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
【原题】:时官多以封州俸薄井邑萧条居处湫隘为欢观如闻而赋之
-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为沽美酒,过溪来、谁道幽人难致。更觉元龙楼百尺,湖海平生豪气。自叹年来,看花索句,老不如人意。东风归路,一川松竹如醉。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记取江头三月暮,风雨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