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赏析》
鉴赏公元1271年,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了元王朝。宋宗室后裔赵孟次子雍,“以荫守海宁、昌国二州,历官翰林院待制”(顾嗣立元诗选)。但此时元朝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由建国前对汉人放手信任转变为提防控制。尤其是身为南人而兼宋宗室后裔赵氏一家,更时时为元朝统治集团所猜忌防范,所以,赵雍仕途并不很得意。
这首思归就是诗人抒发仕途郁闷的思乡之作。赵雍诗作传世不多,元诗选共收十五首,是据其遗墨赵仲穆遗稿搜存。赵仲穆遗稿后记说:“延祐六年(1319)春正月,寄呈德琏姐丈一观,冀改抹,幸甚。”后面落款:“书于大都咸宜里之寓舍。”可见这首诗作于1319年春以前,赵雍在大都做京官的时期。
诗开头两句即点出“思归”题意。前一句指明思归的季节,正是秋风袅袅,最易引动旅客愁怀的时候。一个“动”字,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的不安。后句“猿鹤相催”,是说家乡山水在召唤他归去。此用孔稚圭北山移文讽刺假隐士周颙的典故(“蕙帐空兮夜鹤鸣,山人去兮晓猿惊”),以与“猿鹤”为俦侣,表示归隐。诗此处用一个“苦”字,加强“相催”的程度,表明诗人思归心情极其迫切。这两句诗袭用历代文人墨客羁旅悲秋的故事,渲染了气氛,给全诗涂抹上一层悠悠怅惘的基本色调。
第三、四句,直承开首两句,紧密围绕诗题,揭示了思归的原因。“鲁侯不遇关天意,臧氏焉能沮我才”,是用战国时孟轲不遇鲁平公的故事。臧仓,鲁平公嬖人。平公将见孟子,仓沮之,乐正子以告。孟子曰:“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梁惠王下)后世遂将进谗者称“臧仓小人”。作者用这一典故,蕴意很深。它一方面是对元朝政府歧视汉人政策表示不满,骂执行这一政策的人是“臧仓小人”;另一方面,确实感到赵宋灭亡是不可挽回的“天意”,汉人的受歧视是“天意”所造成,非某个人所能使然。实际上这里面深隐着诗人沉重的家国之恸。在一首古诗里诗人曾写道:“富贵不可期,人生难忖量。乾坤本无私,江山叹兴亡。”这后两句不正是本诗“关天意”三字的确切注脚吗?许初赵待制稿跋说:“所书艳词特多,或偶兴尔。间如古诗二篇、思归一律,颇以孤忠自许,纷华尽落,而兴亡骨肉之感,默寓其中。意其父子之仕,当时亦有不得已者。良可悲矣!”所析极是。
第五、六两句,“万里”状空间之遥,“十年”写时间之久。诗人家住浙江太湖南岸的吴兴,此时在京城大都(今北京)为官,从空间看是够远的了。诗人大约在至大初年(1308)前后入京做官,到延祐五年(1318),从时间上看也是够久的了。这两句诗从表面看转得平淡无奇,实际是厌腻了长久离家在外疲于奔命的生活,进一步表现仕途的无聊,从心理因素上深化了“思归”的主题。其中“驱驰”“奔走”二词,包含着多少经风霜,淋雨露,奔波劳碌,茹苦含辛,以及旅途、官场、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里边啊!文字虽简而容量极大,概括力极强。“乡国”“尘埃”二词,一褒一贬,愈见家乡之可恋与官场之可弃。
最后两句,是在前六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点明思归之处是很有诱惑力的江南山水胜地——吴兴。“归去来”就是归去的意思,本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世多用为辞官归隐的代语。归去做什么呢?是要驾一叶扁舟,纵情游荡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以了此余生。从诗的结构上看,尾联与首联相呼应,颔、颈二联承转自然得体,使诗歌显得十分紧凑。
这首诗是作者积十数年为官作宦的体验写成。在短短八句五十六个字中,蓄蕴凝聚着诗人对元朝民族歧视政策的愤愤不平,对社会人生艰难辛酸的深深慨叹,对挣脱羁绊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烈向往。所以,诗虽短却有很重的分量。在赵雍仅存的十五首诗中,表现思乡主题的还有古诗秋声诸作。这首思归颇具代表性。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龙岩,《嘉定府志》卷四《山川》:“九龙山,城东北四里,三龟山之右,一名龙岩,一名灵岩,又名龙泓。山上石壁刻石龙九,相传唐朝明皇时所镌,强半磨泐,其存者矫然有势。山最幽邃,号小桃园。”1056年(嘉祐元年),由于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和称誉,苏洵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第二年四月,
-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己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名言: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己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 以谓: 因为。则: 连词, 就。 句意: 因为他要求解决疑难不迫
-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
-
古文观止·李佳·郑康成画像赞并序 光绪丙申,
-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
-
【生卒】:1907—1946【介绍】: 原名秦邦宪。190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求学于上海大学,1925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秋加入中
-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
-
中唐(766-859)一般指大历到大中年间的约一百年时间。 安史之乱虽然只闹了八年,但是对唐帝国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为 了平定安史之乱而执行的两大错误国策向吐蕃、回纥借兵而造成 的外族入侵和对藩镇的软
-
送客出门后,移床下砌初。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老更为官拙,慵多向事疏。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