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芍药·人生百岁赏析》
显而易见,这首词以剖析短暂人生为由,借此抒发放荡不羁,愤世嫉俗,以酒消愁的心情。
王观,字通叟,宗仁宗景祐二年(1035)生于如皋,卒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16岁时跋涉千里赴开封国子监拜胡瑗为师。22岁时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大理寺丞。在内朝起草诏旨,并从事诗词创作。王观落笔成章,词名最著的秦观称赞王观“高才力学,无与比者。”王观所作词赋,清新典雅,可与柳永、黄庭坚相媲美。曾因进赋扬州赋获赐“绯衣银章”。后因奉诏作清平乐惹恼太后,王观触霉头了,“翌日罢职”,贬为江都知县。红芍药这首词无疑是在遭贬谪自号“逐客”后所作的。
无独有偶。王观红芍药这首词的基调恰恰与范仲淹所写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一词大同小异。范仲淹的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读王观的红芍药一词,深感王观受范仲淹剔银灯一词的影响,而王观、范仲淹的两首词所共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又与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之四·〈今日良宴会〉),“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未兹”(之十五·〈生年不满百〉)、“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之十三·〈驱车上东门〉)的意境何其相似!笔者偶读元曲中阿里西瑛所著凉亭乐·叹世和陈草庵所著山坡羊·叹世两首词曲,前者词中云:“你试看凌烟阁上,功名不在我。则不如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且快活。无忧愁,安乐窝。”后者词中写“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两首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佳作,也可以算是感叹人生苦短,摒弃浮名,及时行乐思想的历史延续吧!
范仲淹词中的“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也好,王观词中的“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也罢,还有刘伶的“惟酒是务,焉知其惟酒是务,焉知其馀”、苏东坡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等,等等,他们所抒发(亦可谓之泄发)的真实思想感情与其时的亲身遭遇、心态,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对此,笔者以为,由此而论王观的红芍药这首词消极而不可取,是值得商榷的。
在剔银灯词中,范仲淹将人的一生分成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在红芍药一词中,王观将古稀之年作了具体的剖析:十年孩童期、十年昏老期,那中间的五十年又被睡眠(应包含病闲)占去了一半。在封建社会,人的平均寿命仅有三十岁左右(唐代为28岁),范仲淹66岁逝世,王观65岁病故,他二人在北宋时期皆为高寿。故而范仲淹在词中写下:“人世都无百岁”,王观在词中断言:“人生百岁,七十稀少。”范仲淹和王观这二位名贤所言,皆合乎历史事实。确实如此,翻遍史书,追溯千年之前,华夏能有几位百岁寿翁!
-
登兖州城楼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卷二《绝句》
-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
经学丛书。即儒家十三部重要经典注疏合集。四一六卷。南宋三山黄唐全刊。约成书于南宋绍熙年间。 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至唐代发展到九经,即《易》、《书》、《诗》、《三礼》、《三传》。到了宋代,又加上《论语》
-
[唐]王绩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望,池冰开已久。雪避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
-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校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垂,内容包括垂字开头的诗词,写柳枝长垂的古诗句,古诗词宝串垂襟软,温香著体柔.是什么意思。诗经-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立,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之从迈。儋耳 苏轼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
-
将置酒,思悲翁。使君去,出城东。麦渐渐,雉子斑。槐阴阴,到潼关。骑连连,车迟迟。心中悲,宋又远。周间之,南淮夷。东齐儿,碎碎织练与素丝,游人贾客信难持。五谷前熟方可为,下车闭閤君当思。天子当殿俨衣裳,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1],赚得行人错喜欢[2]。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3]。 [题解] 松源,在
-
《横江词六首》(其五) 【作者】:李白【年代】:唐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赏析】: 我国
-
原文 胡旦 1 ,文辞敏丽,见推一时 2 。晚年病目 3 ,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 4 传。其人少贱 5 ,尝屠豕 6 ,史官 7 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之又难为辞 8 ,相与 9 见旦。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