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兖州城楼》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卷二绝句等已介绍。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杜甫游齐鲁,其父杜闲时任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此诗当作于这一年。
首联上句交代登楼的时间就是他到兖州探望父亲的日子,“东郡”在汉代为兖州所辖郡国之一,这里代称兖州。“趋庭”指看望父亲,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这个故事被后人简化成了“趋庭”。首联次句交代了地点,是兖州城的南楼。“纵目”,放眼远眺。“初”,首次。可见杜甫刚到兖州省亲就登斯楼也。
颔联写纵目所见。三句写仰望天空,浮动的云彩连着大海与泰山。“岱”,即泰山的别称。四句写俯视大地,平旷的原野伸展到青州与徐州,也就是今山东东部与江苏北部。尚书·禹贡:“海岱唯青徐。”“海岱及淮唯徐州。”因为青州、徐州与兖州相连。
颈联借景感怀。五句写附近邹县的峄山有秦代的碑刻。“孤嶂”指峄山,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219),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秦德。六句写荒凉的古城还保留着鲁殿的遗迹。“荒城”指今山东曲阜市。“鲁殿”指鲁灵光殿,为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恭王刘余所建,旧址在今山东曲阜市东。
尾联抒情结束全篇。七句写这儿的历史遗迹从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末句写登临眺望令我独自徘徊良久。则其感慨万千也就可想而知了。从诗的结构来说,做到了首尾呼应。
此诗章法谨严,是杜甫早年五言律诗的代表作,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对此诗结构有过精当的分析:“首、二,点事。三、四,横说,紧承‘纵目’。五、六,竖说,转出‘古意’。末句仍缴还‘登’字,与‘纵目’应。局势开拓,结构谨严。”
-
鸾鸟又称“青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吉祥仙禽。 鸾和凤凰一样都为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与凤一样,鸾既为吉祥瑞鸟,自然也为封建神学政治所利用,“鸾凤见”是王道仁政的体现。《尚书》中载:“周公
-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
-
评解】 这首词生动地表现了对人的怀念。眉间心上,凝聚着愁情。“无言但点头”、“还如旧日娇”,把相思相忆时的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全词含蓄蕴藉,婉丽工巧。 【集评】 《词林纪事》:洪景卢云,宛转清丽,读者咀嚼于齿颊而不能已。
-
作者: 庾信 【原文】: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
-
王孙满对楚子 (宣公三年) 【题解】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衰微,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问鼎周朝(夏商周三代借以九鼎为传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
夜光不自献,天骥良难知。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贤哉江东守,收此幕中奇。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留君望此府,助我怜其衰。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去此当安从,失君徒自悲。念君瑚琏
-
布萨一词是梵语Posadha的音译,意为“净
-
二陈既妙士,两欧惟德人。王孙乃龙种,世有籋云麟。五君従我游,倾写出怪珍。俗物败人意,兹游实清醇。那知有聚散,佳梦失欠伸。我舟下清淮,沙水吹玉尘。君行踏晓月,疏木挂寸银。尚寄别后诗,剪刻淮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