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赏析》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戏马台有典故。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归来为宋公,驻守彭城,曾因饯送孔令辞官还乡,大会宾僚于戏马台,一时文士如谢灵运、谢宣远都有诗咏。回首过往,往日的热闹更显现今的荒凉,首句的重点就在“荒”字上,有咏怀古迹之意,见出人事代谢之感。这一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见人事代谢之感,“山寺’’句则寓时节相催之意,这种象外之意,直透三、四两句,加强了诗句之间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巾欹更觉霜侵鬓”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所谓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清空无碍的叙事句,写的都像是当下即刻的事,但实际上已经暗用了某个典故。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陈师道学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这个方法。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从原典中翻出一种新意,别具一种风流。孟嘉落帽而不自觉,是其通脱忘怀之处,陈师道这里却“巾欹更觉霜侵鬓”,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强了,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从孟嘉的帽落不觉到陈师道的“巾欹更觉”,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转过来。下句又用了“石作肠”的典故,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另外,此联用两个典故来暗写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
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性。”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清淡高致、内涵深蕴。
应酬节物之意,从宋人的创作观念来看,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时俗的题材,所以欧、梅、苏、黄等大诗人多不经意于此,这大概也是宋诗人去熟忌俗之旨。但陈师道的重阳诗,扫除陈言熟语,着力翻新。于前贤未到之处立意取象,却能轧轧独出,于平淡中见奇峻,可以与王维、杜甫等大家的重阳节诗咏争一日之长,此亦江西诗派“以故为新”的一种表现。
-
北上途未半,南行岁已阑。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海近山常雨,溪深地早寒。行行泊不可,须及子陵滩。
-
散庭空雀噪入檐,闭门独宿夜厌厌。似闻梨枣同时种,应与杉篁刻日添。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先生坐待清阴满,空使人人叹滞淹。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 ① 。名誉先后,非所量也 ② 。(《列子·杨朱》) 【
-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从没有直接认真地倾听过自然天道的声音音乐,因此没能建立起类似中国古代哲学天人感应的音乐自然观和宇宙观。毕达哥拉斯等将天地、人、宇宙与音乐音程数的和谐相联系,作为万物秩序的理想标准,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表现友情的句子,内容包括在古诗词中哪些表示友情的句子,古代诗歌中表示友情的句子,写出古诗中表现深厚友情的句子。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
-
阮籍诗《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我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本篇原列《咏怀》诗第三
-
李商隐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这是一首怀念并赞美杜牧的诗,作于大中三年(849)春。当时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与诗人同在长安。 首句凌空起势。《诗·郑风·风雨
-
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