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立德用典名句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标准是一面镜子。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镜子的“分辨率”就会高一些,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纤毫毕现。无论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正因此,习近平同志才强调,“较高的工作标准是一种动力”。有了高的标准,大家就会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一旦放松了标准,就容易一泻千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引用的这句古语所言,确立什么样的标准,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成效。多年来,针对改进作风,各种文件、各项制度,不可谓少,但为什么“四风”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呢?原因还是在标准不高、执行不严。所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因为注意防治疾病,才能做到不生病。
■原典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唐﹞李世民帝范
■释义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部论述为君之道的政治文献,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告诉太子李治:“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不讳:死亡的婉词。书中,唐太宗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事务都做了颇有见地的阐述。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为:以上等作为标准,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标准,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四库全书本文下释为:“孔子曰:取法于天而则之,斯为其上。颜、孟取法于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后儒取于颜、孟而远之,则为其下矣。既为其下,何足法乎?为儒者当取法孔子、颜子、孟子,为君者当取法于尧、舜、文王。”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可见,无论立事还是治学,一定要放宽视野,高定标准,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1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2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3 。 不惜歌
-
嘉鱼荐宗庙,灵龟贡邦家。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蠢蠢水族中,无用者虾螅形秽肌肉腥,出没于泥沙。六月七月交,时雨正滂沱。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岂惟玉池
-
【原题】:苏才翁与予定林下之约今被命提点湖南刑狱恐其侵寻而不能反作诗贻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大楼建筑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高楼”的诗句,形容高楼的诗句,描写大楼的诗句。1.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3.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4. 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5. 高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原诗今译】 我整日价昏昏沉沉醉得如做梦, 忽听说春光将尽才勉强把山登。 过竹院遇山僧和他谈天又说地, 又获半日悠闲啊,短促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怎样快速判断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内容包括如何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何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及判断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
-
清飙已拂林,积水渐收潦。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幽姿强一笑,暮景迫摧倒。凄凉似贫女,嫁晚惊衰早。谁写少年容,樵人剑南老。
-
《水隐潜龙》禾田秋种八千里,山水岑溪四十寒。土寺今奚仍侍待,金风昔却未思阑;光流涧逐锁江永,鸟愿云翔剪梦残。日月同明还故我,鹄鸿齐放楚天翰!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