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树的哲学》原文和鉴赏
扎入地下
我让理想
升向蓝天
我——
愈是深深地扎下
愈是高高地伸展
愈是同泥土为伍
愈是有云彩作伴
根须牵着枝梢
勿让它
走向缥缈的梦幻
枝梢挽着根须
使得它
坚持清醒的实践
我于是有了
粗壮的树干
美丽的树冠
我于是长出了
累累果实
具有泥土的芳香
象云霞一样
彩色斑斓
树的哲学这首诗,写得幽美,幽美如同一篇亲切动人的童话;寓意深邃,深邃恰似一泓地底流出的清泉。
当我们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坐在一棵果实累累的老树下,听到了这样的叙述——
我么?原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自从我落入土壤的那一天起,就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地下;就确定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要让自己的枝梢向蓝天生长。因为我知道,只有把根深深扎入地下,与泥土为伍,才能长得很高很高,有云彩与我作伴。倘若离开根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亲,理想再崇高,也只能是缥缈的梦幻。同时,我也还知道,作为根须,也离不开枝梢的引导,倘若没有枝梢,果从何来?不能结果,根须再深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我有“向下”的信念和“向上”的理想,使二者得以和谐的统一,才有了粗壮的树干、美丽的树冠以及累累的果实啊。
这就是老树所讲的树的哲学。然而,当我们再读这首诗,深入思考诗人的意图,又会从中悟出做人的哲学。所谓“信念”与“理想”,原本都是对人而言的。做人,要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否则,混混沌沌,糊里糊涂,无异于盲目。盲目生存的生命之树,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然而,理想的实现又必须建立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一代伟人缔造一个理想的社会,不能高高在上做一个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千载留名的学者写就一部扛鼎之作,创立不朽的学说,哪个不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前人积累的知识泥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理想不同于梦幻,它之所以能实现,是由于在“向下”中求得了“向上”的阶梯。这就是诗人借树之口向我们揭示的做人的真理。
-
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作 纸本水墨 纵三三厘米 横六三六.九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象的自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
-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渚:江中的小岛。 回:回旋。 百年:年龄老迈。
-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出处】唐.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 》 【意思】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
-
我们到南京时是一个风沙蔽天的日子,下关车站破烂得使人黯然。站外停着许多出租汽车,我们坐了其中的一部进城去。原想借这冒牌的“华胄”的风姿可以有点方便,不料车到挹江门时仍得下车接受检查。这职务是由“宪兵”
-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出处】唐李白《 峨眉山月歌 》 【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 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 衣江,在四川峨眉山
-
【原题】:时官多以封州俸薄井邑萧条居处湫隘为欢观如闻而赋之
-
问丧 【题解】 郑玄说:“名曰《问丧》者,以其善问居丧之礼所由也。”本篇前半部分记述居丧哭泣的礼节,后半部分以问答形式解释了袒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解] 黄鹤楼,故
-
孟彦深《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孟彦深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山中应大寒,短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