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深《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孟彦深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
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
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
怀君欲进谒,谿滑渡舟难。
作者简介孟彦深,字士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进士,时为武昌令。
题解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元结辞官隐居鄂城樊山(西山),尝作退谷铭曰:“干进之客,不得游之。”又作抔湖铭曰:“为人厌者,勿泛抔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抔湖矣。”可见两人交情深厚,故在新春大雪之际,时为武昌令的孟彦深,写此诗问候元结。
简析这是时为武昌令的孟彦深在新春大雪之际,写给隐居其辖内鄂城樊山的著名诗人元结的一首问候诗,也是对元结的退谷铭抔湖铭的回赠。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漫天皆白,群山冰雕玉砌的雪景,刻画了一位身着短褐,独居陋室的清贫学者的形象,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挂念和难以拜见的遗憾。语言简洁优美,形象鲜明,情感真切自然。
-
【名句】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语出宋代陆九渊《鹅湖和教授兄韵》诗。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浩瀚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堆积起来,就能成为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终究
-
作者: 曹增渝
-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
-
韩退之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与众乐之之谓乐。乐而不失其正,又乐之尤也。四方无斗
-
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岩竹。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 作品赏析下马二林寺:一作下马西林寺。
-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
-
[注释](1)横野:辽阔的原野。(2)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译文]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在徐徐的晚风中,吹了一阵笛子。到黄昏,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高
-
小松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②。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①杜荀鹤:见《赠质上人》。②蓬蒿:即蓬草、
-
亦知壶子不死,敢问老聃所游。瑟瑟寒松露骨,眈眈病虎垂头。莫言西蜀万里,且到南华一游。扶病江边送客,杖拏浦口回头。老去此生一诀,兴来明日重游。卧闻三老白事,半夜南风打头。 作品赏析原题:仆所至未尝出游过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 这是一首情理兼融的禅诗,作于诗人客居他乡、四处漫游时。“使君”,太守的尊称。“上人”,僧人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