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杨维桢诗《题苏武牧羊图》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杨维桢诗题苏武牧羊图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据元诗选初集铁崖集)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浙江诸暨人。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咏史、题画诗,时有佳作,人称“铁崖诗”。题苏武牧羊图是其中的一首。
苏武保存民族气节的风范,汉之后的诗人,不断有诗赞颂。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在汉苏武节”的颂歌。元代的周志远在自题其像时以苏武为榜样律己,喟叹自身“十年尘土变形容”,并从苏武的不幸到最终的荣幸,得到鼓舞力量。汉族士大夫寄身于元朝篱下,汉族的意识不会泯灭,这种寄人篱下之感,常会从苏武身上找到共鸣,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苦度眼前之不幸,能有将来的荣幸。思汉唐,慕苏武,是一种怀故国、存希望的思想表现。苏武能从长期的遭难中最终功成名就,画像于麒麟阁,封赏爵禄,而李陵却最终徒抱向隅之悲,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杨维桢这首诗,用形象的描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杨维桢擅长乐府歌行,而这首诗却是五律。首联“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写出苏武功成之前身在异域,就有一颗时时思国怀乡的忠心,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苏武之所以能功成名就的原因。颔联“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首句和首联第二句相映衬: 苏武忠心于汉廷,汉廷也不忘怀苏武。相辅相成,衔接紧凑。“食雪不离羊”和颈联第一句“旄尽风霜节”所展现的画面形象相照应。北海莽原,大雪皑皑,苏武啮雪为食,以羊为伴,持旄节,熬尽风霜,节旄脱尽,苏武“食雪不离羊”、坚贞不渝的耿耿忠心终于得以昭示,像日月一样光照人间。“心悬日月光”是首联“时时望帝乡”的升华,歌颂了苏武坚贞不渝的赤胆忠心,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尾联“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化用所传的李陵别苏武之诗为二人作对比。在此,诗人对苏、李二人作了深刻评价;坚心矢志者终究如愿以偿,屈辱变节者则悔恨莫及。
咏史诗是杨维桢的主要题材之一。其诗好学李贺、卢仝之奇诡。这首诗与他的其他诗相比,却较少奇僻,较少模仿,而以平实、质直见胜。但其内容和主旨并未超出其所本的汉书·苏武传,并没有作出更深入的拓展和深化。
-
官街鼓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 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 柏陵飞燕埋香骨。 锤碎千年日长白, 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 独
-
《酴醾花·江城子》咏酴醾花诗鉴赏 元好问内乡
-
“不知其人,可乎”?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文学研究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文学创作与欣赏,存在作者、作品、读者三大要素。三者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本位。根据研究对象择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研究派别和方法。持作家
-
红亭出鸟外,骏马系云端。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开瓶酒色嫩,踏地叶声干。为逼霜台使,重裘也觉寒。
-
裴若讷江阴绝句紫莼江上是吾家,一叶扁舟一钓车。何必陶公种鱼法,雨汀烟渚尽生涯。作者简介裴若讷,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
-
陕北有很多叫寺沟的村庄。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是文学巨匠柳青的故乡,村里以前有过一座龙岩寺,寺沟村因此而得名。寺沟村口耸立着一座“文
-
【3909】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澳〕杰弗里•布莱内著,张心童译,上海三联书店,31万字,2018年6月第1版,54元)△共三部分27章
-
猴吃西瓜猴王找到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这个猴啊是从来也没吃过西瓜。忽然他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就把所有的猴都召集来了,对大家说:“今天
-
这首词,结构严密,笔力健拔,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用典浑化自如,一气包举,毫无堆砌的毛病,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长技。
-
华灯明灭羽衣攒,翠柳萧森矮桧寒。千步回廊绕金殿,水苍瑶佩响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