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名诗《送应氏(其一)》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名诗《送应氏(其一)》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送应氏(其一)

曹植

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注释】 ①北芒:即邙山,在今洛阳城北。阪,同“坂”,山坡。北芒阪为汉时王公贵族陵墓群集地。②顿:塌坏。擗(pi僻):崩裂。③耆(qi祈)老:指老年人。④侧足:侧身行走。⑤荒畴:荒芜的耕地。田:用作动词,耕种。⑥中野:郊野之中。⑦平生亲:平生的亲友,这里指应氏。一作“平常居”。⑧气结:因悲哀而胸中郁塞。

【诗大意】 登上邙山的高坡,遥望洛阳四周的山峰。山峰依旧,可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却荒芜不堪。栋栋宫室烧成废墟,到处是断壁颓垣,荆棘丛生。旧日的老人都丧生于战火,只能见到新一代的少年。田里长满野草,没有可走的小路;荒废的田地,不再有人耕种。久别故乡的游子,回来时竟连田中熟悉的阡陌小道也找不到。郊外的田野中是多么萧条荒凉,展望千里,不见人烟。想到自己的友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满腹的悲哀抑郁说不出来。

【赏析】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由邺城出发,途经洛阳,会见了应氏兄弟。应氏,指建安时期的诗人应玚(字德琏)、应琚(字休琏)。他们兄弟二人与曹植皆为好友。曹植与之短暂相见之后,应氏兄弟又将北行,对此,曹植心中十分感慨,遂写下送应氏诗二首,为之送别。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写的是送友人远别,但开篇却不写送,而从“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写起。当然,登高送别,是古已有之的习俗,但洛阳四围北有芒山,南有伊阙、龙门,东有首阳,作者却偏要登北邙,登北邙又不上山峰,而只登作为汉代王公贵族墓地的北邙坂,并在这里送别,其含义不言自明:在军阀割据、战火连天的年代里,今日一别,焉知他日能否再见?诗句中当隐寓了作者欲说而没有说出的生离死别的内心忧患,同时也因汉陵自然引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这两句中虽不着一个“送”字,不关一句别情,却通过“登”和“望”,为下面描写洛阳的真实情景作了巧妙的铺垫,使这里写的送别之情一开始便具有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接下“洛阳何寂寞”六句,写诗人于北邙山眺望洛阳城的所见所感。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自汉光武帝建都以来,高楼林立,宫殿巍峨,车水马龙,人烟稠密,但自经战乱,尤其董卓挟胁汉献帝迁都长安时,纵兵焚掠洛阳,使繁华的都市倾刻间成了荒无人烟的萧条之地。这种盛衰兴亡的巨大历史变迁,怎不令人感慨不已! 这里用一“何”字,便准确写出了眼前“寂寞”之景给诗人的强烈震撼。然后则具体写被焚烧的宫室,写断壁残垣,写满地的杂草,写丛生的荆棘,写人事的变迁。这段对洛阳城的描写,不加任何雕饰,而只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象加以刻画,纯用白描的手法,着墨不多,却渲染出一幅足以令人触目惊心的荒芜凋敝的图画,意境清冷悲凄。

从“侧足无行径”以下六句,视线从洛阳城转到洛阳郊野,进一步表现令人凄怆伤怀的景象。郊野的荒凉,并不亚于破败不堪的洛阳城。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多少良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田野到处长满杂草,连一条可以侧足而行的小径都没有,以致诗人忽然想到像应氏兄弟这样久别家乡的游子,大概也辨认不出往日熟悉的道路了。于是,诗人由衷地感慨道:“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两句是对以上所写郊野情景的高度概括,又与上文写“洛阳何寂寞”遥相呼应,从城内与郊野两个方面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民生凋敝、满目凄凉的社会现实,这与曹操描写的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同样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

最后“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两句,即是对上述凄怆的社会现实的感慨,也是对与友人分别的感慨。诗人想到与应氏兄弟就要在这种 “千里无人烟” 的战乱年代里分手,从此前途未卜,生死茫茫,团聚不知何时,这真是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故只有感到胸中郁闷、喉中哽结了。

这首诗以白描为主,但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倾注了强烈浓厚的悲愤之情,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无论是写满目荒荑的社会现实图景,还是写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或是写人世的沧桑巨变,都回荡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慷慨悲凉之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首诗在写法上也别具匠心,诗题写送别,但思路却不拘于一时一地的离情别意,而是沿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去开拓,这就大大深化了送别之情的内在精神和浓厚内容。诗的章法结构则富于变化。开头从“登”、“望”下笔,从送别的气氛上进行渲染;接下则分叙洛阳城内与郊野。写城内时,先以“何寂寞”的感叹领起,再进行具体描写; 写郊外,则先具体描写,再以“何萧条”收束,笔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而全诗的结句却落在抒情上,又别是一番情境,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悲凉慷慨的气氛之中。



猜你喜欢
  •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名句】父母有过 ① ,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② 。谏若不入,起 ③ 敬起孝,说 ④ 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 ⑤ ,宁孰 ⑥ 谏。 【注释】①过:过错。②谏:劝解。③起:更。④说(yue):欣

  • 诗词《云汉》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①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②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③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④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⑤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⑥ 上下奠,靡神不宗。 ⑦

  • 李商隐《水斋》全诗赏析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开缸。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时一双。

  •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出处】唐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应制》。 【译注】远望长安城西北,渭水犹自曲 折地流过秦地,土黄色的山岭依旧盘绕在汉宫脚下。诗人发挥了

  • 李白古诗词地图(地图里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李白古诗词地图,内容包括地图里的古诗词,李白是哪里人具体在现在地图上的那个位置,李白作品的位置。曾经有人把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一生的足迹做成了地图,结果发现每一位诗人,简直都是资深的旅行家!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

  • 《古文观止·五人墓碑记》译文与赏析

    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题解】 明末的政治极其腐败,明熹宗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肆杀戮无辜百姓

  •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赏析》

    此诗第一句交代宴饮的地点,为下文的展开写出了规定的场景。第二联把大臣们写得不同凡俗,更恰到好处地吹捧了皇帝。第三联突然笔锋一转,由宴会写到了东庄周围的环境。最后归结到宴会上来,收住上文,把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诗用比喻、对比、夸

  • 《乙亥北行日记三则》原文|翻译|赏析

    清·戴名世2三则 ·之一六月初十日,宿旦子网3。甫行数里4,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

  •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3427】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美〕罗宾·蔡斯著,王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6 6万字,2015年9月第1版,59 9元)△分三个部分:

  • 《雨夜雪意赏析》

    此诗着意刻画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的感情活动。这首诗的题目为《雨夜雪意》,“雨夜”是实写。“雪意”是虚写,写“雨夜”的目的,还是为了写“雪意”。一、二句“汹涌风如战,萧骚雨欲残”,描写雨歇风啸的夜景。“雨欲残”而“风如战”,说明即是雨马上停了而猛烈的寒潮也不会消减,预示着将有一场大雪来临。“遥峰应有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