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龄》
作诗须一意浑融,前后互映。如李颀送王昌龄诗云;“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十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因第二句有“暮情”二字,自此后,不独夕阳微波,月上鸟鸣,夜来花界,梦里金陵,种种暮景,而满篇幽淡悲凉,字字皆“暮情”也。暮景易写,暮情难描,此为独绝。(贺贻孙诗筏)
【诗例】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解析】
一首诗往往有叙事、写景、抒情,用笔也有虚有实,但全篇总要浑融整一。浑融整一是一种艺术效果,而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手段则有多种,“前后互映”当是其中之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前面将题旨轻笔点出,似微露端倪,实则安下题眼,稍作蓄势,后面便由此生发,层层铺展,前后相互映衬烘染,使诗意浑融,题旨鲜明;另一种是前文层层铺写垫衬,于结末一收一宕,以收笔点出题旨,以开笔生发余意,使全篇前后互映,首尾融贯,诗意浑厚。
送别是传统题材,内容相似,而在表现手法方面,每个诗人都力求别具特色。李颀送王昌龄一诗,对离情的描写就非常独到、别致。离情是抽象的,诗人以暮情来表现它,而暮情也偏于抽象,诗人又以暮景来烘染它。这样写来,离情便触目皆是,形象可感。为了把这暮情、离情写得更充盈,诗人又运用了前后映带的手法。开篇先点暮情,接着铺染暮景,这样以情摄景,以景衬情,使情景映带,于是诗意更加浑融、饱满,抒情更加充分、感人。
诗的开篇便点明送别,以“送君多暮情”开启诗意,着“暮情”一词从叙事角度说,写明送别的时间背景;从抒情角度说,已开始着色,一种感伤落寞的情味已微微露出,读者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但这感觉还是初起,有待于深化。这时作者便连用十句诗来层层铺写暮景:走出荒凉清寂的山林野寺,回头望去,一座孤山,在残阳的余晖中显出一点亮色。转身前望,夕阳下,漕水清波悠悠,水上漂着即将远行的舟船。这暮色苍凉暗淡,又处处牵连着离情,使人心中充满了阴暗和凄凉。这时,两人默默地饮起了饯别酒,可酒未沾唇,又见山林苍茫,月挂梢头,又闻沙鸟声声,幽鸣在耳,让人只觉人间的一切光明和生意都隐没了,好像进入夜来花界,梦里金陵,幽幽眇眇,不禁怅然若失。暮景由远而近,让人由目见耳闻,到心灵体验,渐染渐浓,直至弥漫了整个空间,浸染到离人的内心,使他们挣不脱,逃不出,只能无奈地承受,并且不能不咀嚼、玩味。于是,一切暮景都映带了暮情,渲染了离情。日暮送别的凄楚落寞被表现得深沉、浑厚、饶有余味。
古代文论中有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说法,前后互映与此有相同之处。情景互藏,是说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相生相映。前后互映,一般是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先点后染,或者先染后点,使情与景、本体与兴体、正面意与陪衬意,前后映带,互相渲染、生发,使诗意融贯、深浑,突出诗篇的主题意蕴,使读者的审美体验得到加深和强化。
前后互映的手法在抒情诗中运用较多,只是具体情形各有不同,在此我们姑举两例。
杜甫的五律遣怀,开篇下“愁眼”一词,下文霜秋日暮的种种景物便皆着愁色:寂寞无主的霜菊,随风飘转的断柳,浪迹天涯的倦客,静寂的寒水楼阴,昏暗的晚山落日,晚归惊栖的暮鸦,无一不出自愁眼,又无一不融入愁怀。情景相生相映,无限的愁意弥漫全诗。
李商隐的泪,也是前后互映,但又是另一种形式。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六种泪:长年幽闭深宫永巷的怨女之泪,伤别念远怀思离人的思妇之泪,娥皇女英伤悼故君的斑竹之泪,追悼贤良碑前抛洒的怀思之泪,去国辞亲独往异域的孤凄之泪,四面楚歌日暮途穷的英雄之泪。诗人用赋法,铺陈尽致,极写人间伤怀洒泪的种种情状,在读者层层加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悲戚,仿佛看到串串泪珠抛洒迸落而深深为之动情时,尾联又翻出一层,说以上种种洒泪之悲,固然惨戚,可是,这些又哪里比得了灞水桥边,青袍寒士送玉珂贵人之时,哽咽吞噎屈辱苦涩之泪时的伤痛呢?读完尾联,我们顿觉境界大开。前六句皆是“陪意”,是衬垫之笔,末二句是“正意”,是本旨所在。此诗是赋兼比兴,作为比兴的意象同表现本旨的意象前后互映。前面层层蓄势,后面一宕一结。全诗浑融整一,诗意浑厚,余韵深长。
-
【生卒】:1885—【介绍】: 意大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的中坚人物。原名阿尔多·朱拉尼。生于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
-
[宋]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
-
【原题】: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一皇帝回仗干元殿奏采茨之曲
-
夜晚,勤劳的云儿把湘西凤凰城清洗得干干净净。吃罢早餐,从驻地走出来,沿着弯弯曲曲、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前行,深深地被眼前的吊脚楼,古朴
-
朱淑真《清昼》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②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释】 ①此诗题据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均作《初夏》。谢枋得《千家诗》作《即景
-
《梦李白·其一》作者: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
【名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注释与译文]骏马思念边塞的秋草,抖动着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两句写秋风使马和雕兴奋起来,借以象征人的精神奋发,自强不息,想要有所作为。这正
-
高濂:西泠桥畔醉红树 高濂西泠在湖之西,桥侧为唐一庵公墓,中有枫桕数株,秋来霜红雾紫,点缀成林,影醉夕阳,鲜艳夺目。时携小艇,扶尊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