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宋·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荷花。〔玉簟(dian)〕精美的竹席。〔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成行,形如一字或人字状,故称雁字。相传汉代苏武曾用雁传书,故见到雁群就想到书信。
这首词大约写于1102年到1103年间。李清照于1102年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感情甚笃。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清照时时系念于怀,遂作此词以抒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通过记述秋日荡舟和西楼盼书两件情事,来抒写对丈夫的思念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白天和夜晚的双重角度点明了时令季节。“红藕香残”,借户外的自然之景写出秋意,使人触景生情,牵动人的离合悲欢的情思。“玉簟”生凉,从诗人的感受、体验出发,写出孤单独处的寂寞心境。这个起句既渲染了清秋时节萧瑟寂寥的气氛,又溶进了诗人思念丈夫的冷寂孤独的情怀,含蕴丰厚,意象生动,堪称“精秀特绝”之笔。
接着,又分两个层次遴选了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片断进一步渲染孤寂思念之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诗人为排遣孤独寂寞的情绪,在白天去泛舟以遣兴。然而,从“轻”字可以看出她的这种举动是无可奈何而为之;“独”字又写出无人相伴,兴味寡然的心境。不但没有排解寂寞的情怀,反而抚物思人,更增加了凄凉独处的愁绪。“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写秋夜月圆之时,诗人独上西楼,见鸿雁归来,企盼丈夫的锦书寄来。然而望穿秋水,目断神迷,更加重了怀念与埋怨的情绪。“谁”字本指其夫赵明诚,这里不用确指,而是泛指,正是这种因怀念心切而产生的埋怨情绪的生动反映。这几句借景而托情,以联想而衬意,不写愁而愁自见,不写孤寂而孤寂自明,不言情而情无限,颇具深宛流美之致。
词的下片则单刀直入,直抒相思之苦。
换头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接上片的“江藕香残”和“独上兰舟”的词意,以秋花的空自凋落,秋水的空自流淌来即事设喻,说明夫妻间的别愁离绪的无可奈何和不可遏止。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以上句为引发点,将自己的相思之苦推及对方,说明情深意笃的夫妻俩的相思之情是相通的,一致的;而这种相思之情愈深,就愈受到感情的折磨,也就愈感到愁苦万端了。
结拍三句又回到了诗人自己的感情世界,直接赋情,指示相思之苦无法排解。“才下眉头”是写紧皱眉头的愁苦表情,“却上心头”是写心中的相思之苦。二者互相映衬,互为表里,并构成跌宕起伏的气势,把“无计可消除”的离情别绪表现得醒人眼目,不同凡响。
这首词情真意切,细腻轻宛,语意飘逸,不事雕琢,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于“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从而使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作品赏析此诗,黄鹤以为十三载所寄,姑从之。适既然为书记,而又被朱绂,应在十二载之后也。叹息高生
-
母亲来看他了。年末,天空飘着雪。墓碑旁的那株梅树含苞待放,几片雪花落在粉红色的花蕾上,颤颤巍巍。他注视着母亲,每次他都能从母亲的眼
-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清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原诗今译】 金炉里插香燃尽更深夜阑, 晚风料峭带来了阵阵春寒。 撩逗的春色令人欲睡不能, 月光移动,花影印上栏杆。 【鉴赏
-
高晓声 一 老一辈的种田人总说,吃三年薄粥,买一条黄牛。说来似乎容易,做到就很不简单了。试想,三年中连饭都舍不得吃,别的开支还能不紧缩到极点吗?何况多半还是句空话! 如果本来就吃不起饭,那还有什么好节
-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作品赏析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
《司马光·逸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百仞之木①,
-
名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品赏析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
-
【540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4万字,2020年1月第1版,8元)△公报、建议、说明。〇到二〇三
-
2017年12月14日,360百科余光中的页面,呈黑白两色,送诗人远行。在百科的条目里有两条记载与屈原故里有关:2010年6月,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