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清·朱彝尊》原文与赏析
清·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是一首怀人的作品。用“思往事”三字领起,统贯全篇。既不是写抗清斗争的失败,也不是写奔走四方的谋生,而是写渡江时的短暂情景。他集中而具体地写他与青蛾的关系。青蛾,本指昆虫,因它二根弯弯的触角,十分美观,古人用来形容女子的双眉,称为蛾眉。这里的青蛾,即以部分代表全体的手法,来指年轻的女子。在明净如镜的水面上,“青蛾”低映在水中,显得更加妩媚。她在看越山,越山似乎也在看她。在作者来说,他既看青蛾,又看越山,越看越美,相映成趣。“青蛾低映越山看”,乐在山水之间,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情思!近处倩影留芳,远处遥山含黛,萧萧秋雨,共卧一舸,航行在碧波摇漾之中,喁喁相语,含思宛转,全无萧瑟落寞之感。只因被子轻薄,睡在竹席上,他俩温暖的心,感到各有寒意。“小簟轻衾各自寒”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
这江上短暂的航行,留给作者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历历如在目前,但是都已成为过去。眼前是江岸依然,越山依旧,逝水东流,伊人长往。“峡里瑶姬远,风前少女殃。”(风怀二百韵),物是人非,怎不倍增怅惘!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载:“或问国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朱彝尊号)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即桂殿秋)云云。”况周颐为什么这般推崇? 他认为:“真情真景,所作必佳。”真情实感,全无做作,所以称作上乘,虽推许过高,亦不无道理。论词家谓“共眠”二句,抵得上风怀二百韵。风怀二百韵是具体而细微地描写他与妻妹冯寿常的关系。寿常少他七岁。洞仙歌词:“十三行小字,写与临摹,几日看来便无别。”又说:“金簪二寸短,留给殷勤,铸就偏名有谁认?”可见他俩关系的密切。寿常嫁到北方后,因心境抑郁,患病早逝。桂殿秋之作,当为追忆寿常,不同于寻常篇什。
-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光飙。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
苏蕙琴芳兰凋茂熙阳春墙面殊意感故新霜冰齐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清廊休翔流长愁方禽伯
-
供帐洛城边,征辕去莫攀。人醒风外酒,马度雪中关。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遥应行路者,偏识彩衣斑。
-
刘秉忠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 一阵西风吹雨散,夕阳还在水边明。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傍晚在溪边远望的所见所闻,属于写景之作。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芦花”,此处即指芦苇,用以点
-
《三株媚》·史达祖 史达祖 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酒。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惆怅南楼遥夜,记翠箔张灯,枕肩歌罢。又入铜驼,遍
-
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
【注释】 选自唐·柳宗元《石涧记》。 石涧:山间的石溪。 亘石:延伸的石头。 两涯:两岸。 若床若堂:以下三句形容涧底的石头。堂,正屋,这里指屋基。 陈:陈列,摆设。 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指分隔。
-
[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熙宁十年(1
-
《学校,王政之本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引子又到人间四月天——我的“琴生”,就是以这样的芳菲四月为起点的。人生百年,不过36000个日夜而已。在我遇到古琴之前,从没有想过在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