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上·《管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心术上管子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色。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勿自夺!求之者不及虚之者。夫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
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理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
夫道可安而不可说。真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现于色。四海之人,又孰〔51〕知其则〔52〕。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53〕。洁其宫〔54〕,开其门〔55〕,去私〔56〕毋言〔57〕,神明〔58〕若存〔59〕。纷〔60〕乎其若乱,静〔61〕之而自治〔62〕。强〔63〕不能遍立〔64〕,智不能尽谋〔65〕。物固〔66〕有形〔67〕,形固有名〔68〕,名当〔69〕谓之圣人。故必知〔70〕不言之言〔71〕,无为之事〔72〕,然后知道之纪〔73〕。殊形异势〔74〕,不与万物异理〔75〕,故可以为天下始〔76〕。
人之可杀〔77〕,以〔78〕其恶〔79〕死也;其可不利〔80〕,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怵乎好〔81〕,不迫乎恶〔82〕,恬愉〔83〕无为,去智与故〔84〕。其应〔85〕也,非所设〔86〕也;其动也,非所取〔87〕也。过〔88〕在自用〔89〕,罪〔90〕在变化〔91〕。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92〕也若无知,其应物〔93〕也若偶之〔94〕,静因之道〔95〕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96〕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97〕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98〕矣。夫心有欲〔99〕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100〕,不与〔101〕下试〔102〕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定,躁者不静,言动不可以观其则也。“位”者,谓其所立〔103〕也;人主者立于阴〔104〕,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105〕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106〕之与人也无间〔107〕,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也”。人之所职〔108〕者精〔109〕也,去欲则寡〔110〕,寡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111〕立矣;独则明〔112〕,明则神〔113〕矣。神者至贵也,故馆〔114〕不辟除〔115〕,则贵人〔116〕不舍〔117〕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118〕也;其所以知,此〔119〕也。不修〔120〕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121〕也。故曰去知〔122〕则奚求矣,无藏则奚投〔123〕矣。无求无投则无虑〔124〕,无虑则反复〔125〕虚矣。
天之道,虚其〔126〕无形;虚则不屈〔127〕,无形则无所低〔128〕;无所低,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129〕,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130〕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无为之谓道,舍之〔131〕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132〕,故言之者不别也。“人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133〕也。“礼”者,因〔134〕人之情〔135〕,缘义之理〔136〕,而为之节文〔137〕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138〕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139〕乎道者也。“法”者,所以同出〔140〕,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戮禁诛以一〔141〕之也。故事督〔142〕乎法,法出乎权〔143〕,权出乎道〔144〕。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145〕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146〕,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真人”,言至〔147〕也。“不宜〔148〕”,言〔149〕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150〕,故能无宜也。“不颇〔151〕”,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取,故无颇也。“不出于口,不现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152〕也。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忒〔153〕”。“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154〕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155〕实,实不得延名〔156〕。诂形以形〔157〕,以形务〔158〕名,督〔159〕言正名〔160〕,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161〕其名,务〔162〕其所以成,此应之道也。“无为之事”,因也。因也者,无益〔163〕无损〔164〕也。以其形〔165〕因为之名,此因之术〔166〕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167〕也。人者立于强〔168〕,务于善〔169〕,本于能〔170〕,动于故〔171〕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172〕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173〕,则失其所好;怵于好〔174〕,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175〕,欲不过其情〔176〕,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177〕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178〕而以物为法〔179〕者也。感〔180〕而后应〔181〕,“非所设也”;缘〔182〕理〔183〕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184〕于物矣;变化则伪生〔185〕,伪生则乱矣。故道贵〔186〕因。因者,因其能〔187〕者,言所用〔188〕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189〕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190〕适〔191〕也,若影之象形,响〔192〕之应〔193〕声也。故物至〔194〕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195〕于虚也。
-
《酌酒与裴迪》 年代:唐代作者: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作者简介:
-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名言: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注释: 立: 指身能立道。达: 指顺达。近取譬: 譬, 喻, 以已为喻, 所以说近。方: 指道。 句意: 所谓仁, 就是指自己立
-
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什么意思
《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注释】: ②吾道:指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九域:指中国,我国古书记载,古分天下为九州,故有此称。 ③大孤山:在江西省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正当湖水流入长江之处。小孤山:在江西省彭泽县北长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做孝。”(《礼记·坊记》) 译文 孔子说:“有美德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
-
于谦《石灰吟》诗词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蚕机。
老去只知勤补儿,少来能脱少来能奃。
赏析:
在这首《石灰吟》中,于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慨。
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蚕机。”以自然山川的名字“巴山楚水”来形容作者所处的环境湖广平原,突出了荒凉的景象。接下来提到“二十三年弃
-
庄子妻死,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哀伤,反而开怀大笑。解说:这个寓言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个人情感,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从容面对一切变化。生命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这个寓言给了人们智慧和思考的启示,让人们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从而活得更加豁达。
-
谁成全了陆逊读《三国演义》,感觉陆逊是个让人眼亮的人物。有一年,谈歌在长安大戏院看京戏《白帝城》,京戏新秀宋小川饰陆逊,威风潇洒,
-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中部南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共有花
-
【原题】:予连日奔走吏事蚤出暮还君然兄数赐临问乃不果一见辱遗佳句谨依韵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