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挚感情的悼亡词。“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这时四十岁,在山东密州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汴京,其间恰恰是十年。经过多年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更加深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于是首创用词写悼亡。
词的上阕:直抒死别的哀痛,兼诉十年仕途坎坷、劳碌衰老的境况,倾诉了无限的身世之感。开篇即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起笔写妻子死后十载,生死隔绝,两无消息;继以貌似平淡的六个字“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想念死者,蕴含着笃厚的夫妻情谊。下面又变换角度:前面从时间角度突出生死相隔之久;下面转入到空间角度强调生者与死者相距之遥。亡妻王氏的坟在四川眉州彭山县安镇乡(见苏东坡集·亡妻墓志铭),作者在密州,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妻子的坟远在千里之外,连到坟上诉说自己凄凉的境况也不可能。“纵使相逢应不识”这三句紧扣凄凉境况,转以假设之笔来说,即使夫妻有重逢之日,怕也不认识自己了,因为仕途奔波,风尘仆仆,生活潦倒,容颜变老了。由此表明自己境遇不佳。
下阕直接记梦,再现了青年时代的情景,写出梦中相逢时的悲痛。“夜来幽梦忽还乡”,写出隐隐约约、迷离恍忽的梦境。继写在梦中与妻相见的情景:见到妻子正在小屋窗下梳妆,一旦相见却无语流泪。最后三句写梦醒后想,妻子为什么伤心落泪呢?料想必定是在那故乡的短松岗上,孤坟一座,月明之夜,那就是她年年柔肠寸断的地方,那就是她悲伤至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地方。整篇结构严谨,上阕八句写梦前,下阕首句写入梦,前四句是梦中,末三句是梦后。全词梦境和现实交相描写,虚实相间,格调凄楚,显得格外哀婉动人。
江城子这个调,全首用平声韵;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错综地间用、迭用,音韵谐协而又起伏跌宕。苏轼充分发挥了词的优点,以长短不同的句式,抑扬顿挫的音节,表达悼亡之作悲痛深婉的复杂感情。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悱恻缠绵、蕴含深挚的意境。苏轼这首悼亡词,一扫当时词坛浅斟低唱的词风,为婉约词树立了真、善、美的典范。
-
宋词典故·潢池 【出典】 见“革潢池风俗”。 【释义】 潢池原指积水而成的池塘。汉代渤海太守龚遂称海滨饥民被迫为盗,犹如小儿在潢池里耍弄刀枪。后谓有水寇之处为潢池。 【例句】 潢池息浪奏凯,筹饷属萧张
-
汤汤堂堂。汤汤堂堂。当顶的大路标赫赫宣布: 纽约三哩。 该有一面定音大铜鼓,直径十六里,透着威胁和恫吓,从渐渐加紧,加强的快板撞起。汤堂倘汤。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主题。敲打乐的敲打敲打,大纽约的入城
-
名言: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注释: 士: 读书人, 这里泛指人。相知: 相互知心。温: 指气温升高。增华:指多开出花朵。改叶: 改变叶子颜色, 指枯萎。贯: 贯
-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助理、古籍室主任林东海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
-
唐·李翱 2 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 3 ,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 4 ,周历五峰 5 ,然后知峡山之名 6 ,有以然也 7 。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 8 。
-
天还没亮,布就起来了。 布给匠炉装上炭,点火,然后拉动风箱,眼见火旺起来了,这才夹了块铁板放进去。做完这些,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
《项脊轩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记述了他在乡村建造了一间楼阁“项脊轩”的经过。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建筑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这篇文章内容详尽,注释和翻译准确,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出处】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意思】天下有知心朋友,即使彼此 远隔天涯,也好像近若比邻。海内:四 海之内,指天下,全国。古人以为中国 四面有海环绕,故称
-
典源出处 汉刘向 《说苑善说》: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流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 (悦) 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