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情诗三百首赏析
羔裘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羔裘如濡(1),洵直且侯(2)。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3),孔武有力(4)。彼其之子,邦之司直(5)。
羔裘晏兮(6),三英粲兮(7)。彼其之子,邦之彦兮(8)。
【鉴赏】:
左传·昭公十六年(前526)记载,郑国六卿饯晋韩宣子于郊,郑相国子产赋此诗称赞韩宣子。因诗中有“自其之子,舍命不渝”、“邦之司直”、“邦之彦兮”等语,韩宣子辞不敢当,曰:“起不堪也!”可见,此诗产生较早。诗的内容,论说多歧义,但当以朱熹、姚际恒等人所论为是,即“郑人美其士大夫之诗”也。
诗凡三章,每章都以“羔裘”开篇。羔裘就是小羊皮做的衣服。郑玄笺云:“羔裘,诸侯之朝服也。”古人穿皮裘,毛表而革里,裘毛在外面。且皮裘的制作讲究等级,诸侯服用纯色,卿大夫则须饰以杂皮。从本诗所咏有“羔裘豹饰”句看,可判定诗中赞美的当是一位卿大夫。
各章首句“羔裘如濡”、“羔裘豹饰”、“羔裘晏兮”云云,均用了借代的辞格,即以主人身上的服饰而借代其主人,且在借代文中蕴含了比喻的意义。首章以羔裘之色泽光润,裘毛之顺畅美丽,比喻其主人的品德正直美好,他执行朝中的政令,忠贞不贰,临危也敢于舍命。次章以羔裘上镶有豹皮,比喻其主人有豹子般的勇武有力,能够正人过失,主持正义。第三章以羔裘上所饰豹皮的粲然夺目的文采,比喻其主俊秀异常,是“邦之彦”。全诗对郑士大夫的赞叹,既没有铺叙其功业,又没有夸饰其外貌,而是就裘服主人的服饰之盛写起,然后由表及里,一唱三叹地颂扬了其美德和才能。这是本诗写法上一大特色。就思想内容而言,这首诗赞美的虽说是一位奴隶主贵族官吏,但从其赞美的着眼点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官吏之好坏,毕竟不在外表之美与否,主要是看其是否刚正不阿,是否主持正义,是否能为国效劳,至死不渝,是否堪为国人的模范。诗中所塑造的这个俊美刚正的郑国大夫的形象,正是人们所希望的那种好官的形象。不独羔裘篇应作如是观,就是整部诗经之刺所刺,美所美,也莫不表现着诗人这种积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
颓阳照穷巷,暑退凉风生。夫子卧环堵,振衣步前楹。愁烟四邻起,鸟雀喧空庭。余景蔼欲昏,众蚊复薨薨。群飞岂能数,但厌声营营。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散帙复归卧,咏言聊写情。覆载无巨细,善恶皆生成。朽木出众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名言: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句意: 用铜作镜子, 可以使衣冠端正; 用历史作镜子, 可以懂得朝代兴盛的更替; 用人作镜子, 可以明白得失。 出
-
《谢应芳·拙逸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嗟世之人,
-
[原文] (节选) 治军第九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用
-
求学问最忌讳一知半解, 开怀痛饮吧,否则别品尝帕依尔泉水, 浅尝辄止,使人头晕目眩, 尽情畅饮,才能清醒聪慧, 由于初承缪斯恩赐而异常兴奋, 峥嵘青春,我们试把艺术之峰攀登, 当时我们思想狭隘, 见识
-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宋亡之后,曾官至从政郎的林景熙拒不出仕,隐居家乡,常往来于吴越,与朋友以诗相慰。这首绝句,是他偶然一次借宿山里人家,睹物伤情
-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自满与灰心“自满”等于——不上进。“灰心”等于——没有志气。两者似乎不同,但有一公共之点,就是:愚鲁。少年人——或者中年人——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