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寄外》情诗三百首赏析
写真寄外
作者: 薛媛
【原诗】:
欲下丹青笔(1),先拈宝镜寒(2)。
已惊颜索寞(3),渐觉鬓凋残(4)。
泪眼描将易(5),愁肠写出难(6)。
恐君浑忘却(7),时展画图看。
【译意】:
想落下丹青之笔开始绘画,还是先拿宝镜来看一看,一股寒意突然生出。
看着自己容颜憔悴,已然不觉一惊,又渐渐发现鬓发也斑白稀少了。
描画泪眼容貌都很容易,要想刻画出心灵的痛苦却很困难。
担心你完全忘掉我,希望你时时展开这幅画像看看。
【点评】:
相传南楚材离家远游,颍地(今河南许昌)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人回濠梁取琴书等物。薛媛察觉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此诗以寄意。楚材愧疚于心,终与妻团聚。写真,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外,指丈夫。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诗人把画像和写愁肠巧妙地糅合在一首诗里。画像当作一种表现外部的、直观的内容,写愁肠当作一种表现内在的、感受的内容,外在的画像折射出内心的愁肠,内在的愁肠是外在的画像的依据。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大大地拓宽和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
论雷峰塔的倒掉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
-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
-
冰溪时咽绝,风枥方轩举。--韩愈此处不断肠,定知无断处。--孟郊
-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
-
凉生玉宇来风细,日永金徒报漏希皎洁冰壶清水殿,三千争捧赭黄衣。
-
【3507】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0万字,2017年3月北京第1版,36元)△第一部分:庄子浅说;第二部分:庄子思想漫步;附录:老庄思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
-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听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
-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