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橘颂》诗意|阅读答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中期楚国人,据记载他的出生地是湖北的秭归。屈原是贵族出身。他在青年时代就在楚怀王的宫廷任职,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楚怀王最初曾与他有过“成言”,答应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楚怀王身边有宠姬郑袖和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一群腐败官僚,他们捏造罪名,陷害屈原,把屈原排斥在执政集团之外。后来顷襄王继位,又先后两次把屈原放逐于汉北和江南。
由于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投入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伟大爱国诗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屈原学习民歌,创成了“楚辞体”这种完全新颖的诗歌体式。最有名的长诗是离骚。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属于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以物拟人的咏志诗。
在战国时期,盛行纵横游说的风气,游说者“朝秦暮楚”,随机改变依附的门庭,并不以为是耻辱。屈原完全不同于这种揣摩抵掌、竞求富贵的利禄之徒, 橘颂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
咏物抒情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式。写这种诗要求作者把吟咏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别要使它成为诗人自己的性格化身,达到咏物即是咏人,物我一体化,以我观物,以物状我,这样,全诗虽不着“我”一字,却又无处不是写“我”。这在艺术手法上,就是人化自然的我与自然同化法。屈原从青少年时代就充聚“内美”,又重之以“修能”,平日以身许国,期望济世安民,他的这种品格养成之后,构成了立身处世的本性,任何外在环境的变化,都不会使之改变。这可以称之为矢志不移的坚定性。
屈原颂橘,由橘树的不可侵夺的习性,写到它的根深本固,从它的绿叶白花,写到它的圆满成果,赞扬它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纷飞。这样“独立不迁”, “深固难徙”,并且是“苏世独立”, “淑离不淫”的嘉树,它不是迥异于那些夭桃、柔柳,弱草、闲花吗?在古典诗歌中,以树为专有描绘对象,并在对象中如此自觉地使之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橘颂是最早的开创,这是上古诗歌史上以自然为题材的艺术审美的卓越成功。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出处】唐杜甫《 春夜喜雨 》。 【意思】春雨绵绵, 乌云覆盖着田野小路,一片漆黑。江面笼罩在黑暗中,只有船舱里的灯 火独自通明。面对这将要下
-
萧纲蜀道难巫峡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作者简介萧纲(503—551年),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
-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却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和
-
【3620】伦敦传(〔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翁海贞等译,译林出版社,83 6万字,2016年4月第1版,118元)△共32部分(七十九章):史前至1
-
袁中道《游西山十记(二则)》 袁中道 记 一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树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穠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
-
作者: 吴小如
-
论“花边文学” 林默 近来有一种文章,四周围着花边,从一些副刊上出现。这文章,每天一段,雍容闲适,缜密整齐,看外形似乎是“杂感
-
凭高送所亲,久坐惜芳辰。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天际伤愁别,离筵何太频。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广德元年春作。凭高送所亲,久坐惜芳辰①。远水非无浪②,他山自有春③。野花
-
大智若愚学会了作文章(文章不一定就是文艺),而后中了状元,而后无灾无病做到公卿,这恐怕是历来的文人的最如意的算盘。相传既久,心理就
-
●采桑子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