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望蓟门》壮志凌云诗赏析
望蓟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②,箫鼓喧喧汉将营③。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⑤。少小虽非投笔吏⑥,论功还欲请长缨⑦。⊙【注释】
①祖咏,生卒年皆不详,开元十二年进士,与王维等交好,诗人。全唐诗存诗一卷。
②燕台:原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
③箫鼓:一作“笳鼓”。
④三边:古代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这里泛指边地。危旌:高扬的旗帜。
⑤海畔云山:蓟城背靠燕山,面临渤海,故称。
⑥投笔吏:汉班超典故。
⑦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长缨:捕缚敌人的长绳。
⊙【诗本事】
祖咏曾经去过边塞,与擅写边塞诗的王翰等交往密切,加上时代风气影响,写有不少借边塞表达豪情壮志的诗篇。蓟门,即蓟城(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为唐代幽州的首府,也是当时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赏评】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燕地大雪纷飞,又值边疆烽火正浓,北望蓟门,诗人不禁心潮澎湃,难以自已。颔联与颈联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勒边塞山川形胜,所写景象雄伟壮丽,气势阔大。尾联表明要向古代的班超和终军看齐,抒发了自己的从戎报国之志。
这首诗感情激昂,慷慨非常,且境界壮阔,颇能代表盛唐豪迈诗风。
⊙【诗评选辑】
①明·胡应麟诗薮:盛唐王、李、杜外……祖咏望蓟门,皆可竞爽。
②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为气韵?……祖员外咏之……望蓟门是也。
③清·吴乔围炉诗话:咏“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子美之“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其“生”、“动”、“不动”、“徐开”字,能使诗意跃出,是造句之妙,非琢炼之妙也。
④清·贺裳载酒园诗话: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咏与卢象,稍有悲凉之感,然亦不激不伤。卢情深,祖尤骨秀。
⑤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⑥清·潘德舆唐贤三昧集:通体遒俊。三、四句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
名言: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注释: 大学: 古代指从事高层次教育的学校, 相对于“小学”而言。诏: 告, 告授。北面: 面朝北, 处卑位。 句意: 古时大学的礼制, 即使教授的
-
昆丘蒙谷接新亭,画舸悠悠春水生。欲觅扬州使君处,但随风际管弦声。 作品赏析【原题】:和原父扬州六题·自东门泛舟至竹西亭登昆丘入蒙谷戏题春贡亭}
-
《五古·挽易昌陶》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词,它通过挽歌的形式表达对易昌陶的缅怀之情。易昌陶是毛泽东的朋友,也是他的战友,他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诗词以五七字古体诗的形式呈现,表达了对易昌陶的怀念以及将他的事迹传颂千古的决心。毛泽东的诗词流畅动人,字字铿锵有力,表达了他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与追思。
-
典源出处 《史记 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 (扫) 齐相舍人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埽,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
-
国学名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出处和解释
【名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自己作打算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则既欺骗了自己又坑害了自己;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不诚实,就丧尽了良心并增加了别人的怨
-
全诗句式长短错落,婉转流动,具有民歌风味。它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力地加强了全诗思绪起伏、悲痛绵延的感情色彩。
-
此诗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众多的公主后妃在山洞间游玩,想必灰暗的山石会为之光彩四射。前半句是动景映静境;后半句一涧对一峰,高低相形,气势突现。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想象
-
【原题】:昨日以鄙诗示王君遽辱赠篇过有推饰辄依元韵奉答
-
白居易独坐炉边结夜愁,暂时恩去亦难留。手持金筯垂红泪,乱拨寒灰不举头。以“长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