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绝为亚卿作(选三)》情诗三百首赏析
九绝为亚卿作(选三)
作者: 韩驹
【原诗】:
其四
世上无情似有情,惧将苦泪点离樽(1)。
人心真处君须会(2),认取侬家暗断魂(3)。
其五
君住江滨起画楼(4),妾住海角送潮头(5)。
潮中有妾相思泪,流到楼前更不流。
其八
妾愿为云逐画樯(6),君言十日看归航(7)。
恐君回首高城隔(8),直倚江楼过夕阳(9)。
【译意】:
其四
世上无情其实和有情有时是相似的,在明里,我害怕把痛苦的眼泪滴到离别的酒杯里。
我的真心真意,你可要理解,记取我暗地里伤心落泪。
其五
你在江边盖起了华美的楼房,我住在江海交汇的地方送别滔滔的潮头。
潮水中饱含我相思的眼泪,流啊流啊,流到到你的楼前就再也不流了。
其八
我愿化为白云追逐你精美的帆船,你许诺十日后返航回来,让我看到归船。
担心你回头看的时候,视线被高城阻隔了,于是,我天天倚在江楼上,直到夕阳西下。
【点评】:
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载:“余以陵阳集阅之,子苍(韩驹)十绝为葛亚卿作,皆别离之词,必亚卿与妓别,子苍代赋此诗。其诗云:“‘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以此可知也。……徐师川跋曰:‘……十诗说尽人间事,付与风流葛稚川。’”从这段记载可知,这组绝句是诗人为一妓女代言,写给她的情人葛亚卿的。原有10首,今存9首。这里是第四、五、八首。
其四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切合人物的身份。作为一个不幸沦落风尘的女子,她特别渴盼一片真情真意,但是现实却使得她不能像其他的女子那样去爱、去恨,内心深处常常会有一种自怨自艾、如履薄冰的感觉。所以当她不能挽留住情人而由爱转恨时,惟恐情人误会她的一片真心,而伤感、落泪也只能是在人之背面而已。诗歌如此准确地抓住人物内心精神的支点加以刻画,使诗情显得更加哀婉、动人。
第五首写女子思念情人,但不能如愿相会,幻想把情思托付潮水,使之传送。古典诗歌中以落泪写相思之情的诗很多,如武则天的如意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孟郊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此诗亦以泪流不断寄托相思之苦。说那滔滔的潮头之中,有女子的相思之泪,它流啊,流啊,一直流到情人的楼前,就再也不流了。如此奇思妙想,更见女子日日伫立潮头相望的痴情痴意。
第八首写男子在女子痴情的感动下,终于许诺“十日看归航”,对女子来说,这该是莫大的慰籍了。但多愁善感的她又作高城望断之想,惧怕男子虽有心回首望我,却无奈高城阻隔,令她日日江楼空盼,惟见夕阳西下。这情景有如温庭筠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意境,情意却缠绵悱恻得多。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处】唐孟浩然《 宿建德江 》 【意思】四野空旷,天显得比树还 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与人靠得那 么近。 诗句以空旷、清寂之景,写孤独、寂寞之情。写景,而客愁自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引用古诗词爱国的作文,内容包括引用大量爱国诗句的作文,唐诗宋词中的爱国情怀(作文600字以上),急求一使用大量爱国诗句的文章,700字左右。陆游《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
-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五言绝句,纯由对句组成,仿佛是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
-
三军喜气铄飞花,睡起空惊月在沙。未集骅骝金騕褭,故残鳷鹊玉横斜。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江南酒可赊。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为君王的刻骨相思所感动,便叫方士四处寻觅。
-
【注释】 选自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廉:官吏廉洁。 表:表率。 贪:官吏贪污。 贼:残害人民的盗贼。 【赏析】 宋朝不仅官吏繁多,而且对官吏的待遇比较优厚,对其违法犯罪行为又很宽宥,所以,宋朝官吏
-
名言: 明主使其群臣, 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为惠于法之内。 注释: 使; 使用, 使唤。游意: 随心所欲。 句意: 英明的君主使唤他的群臣, 不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地指使他们,也并不因为他们做好了法律规
-
【注释】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国风、小雅:均为《诗经》的组成部分。 《离骚》:战国楚人屈原的代表作。 【赏析】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人评传,他依据孟
-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
作者: 张翼之 《五代会要》三十卷,王溥编撰。他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