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堤》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1,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2,无处求土。
嘉祐中3 ,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蒢刍藁为墙4,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5,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6。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1以涉水为患。2水乡。3宋仁宗年号(1056-1063)。4蘧蒢(quchu):粗的竹席。刍藁(chu gao):柴草。5漉(lu):捞取。实:充填。6汱(quan):戽出。
【析点】 为了解决陆路交通的不便,官府“久欲为长堤”,但因无处求土而致使计划搁浅。工程中的这一重大难题后来由一个名不见经传者亦即普通群众解决了,本文详细记载了筑堤的办法。从中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水上生活经验的人是不可能献出这一妙计的;也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突破取现成之土的思维定势,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从水中取土堤渠同成的高见来。由此也证明了:生活、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
或问:狂者动称古人,而行不掩言,无乃行不顾言乎?孔子奚取焉?曰:此与行不顾言者人品悬绝,譬之于射,立拱把于百步之外,九矢参连,此养由基能事也。孱夫拙射,引弦之初,亦望拱把而从事焉,既发不出十步之远,中
【名句】或问:狂者动称古人 ① ,而行不掩言 ② ,无乃行不顾言乎?孔子奚取焉?曰:此与行不顾言者人品悬绝,譬之于射,立拱把于百步之外,九矢参连,此养由基能事也 ③ 。孱夫拙射 ④ ,引弦之初,亦望拱
-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翻译】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全诗】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
-
摘要: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评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语出清
-
无名氏 (一)南朝民歌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
【482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5万字,2014年8月第1版,35元)△14章: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
-
又名《道德经》,因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名。又全书共计五千余言,故亦称《老子五千文》。阐述哲理思想的著作。旧题春秋末期老子所作。现在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颇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孔子、墨翟之后,
-
晴雯下岗是自找的读过《红楼梦》,总觉得晴雯是一个让人反感的人物,想想看,一个丫鬟嘛,主子怎么宠你,你也就是一个服务人员,你得明白你
-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作者简介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中国当代著名作
-
苏轼工于七古,汪洋恣肆,妙设譬喻,直逼唐代李、杜,同时又在记事写景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说理,倾诉心情,语词往往诙谐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宋代第一作手。这首《泗州僧伽塔》诗,很能代表苏轼七古的风格。 “身世悠悠”等语,反映他
-
《三门峡梳妆台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