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拟咏怀(其十一)》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这首诗是拟咏怀的第十一首。叙写了作者面对凄凉的秋天的景物,抒发了自己身为南人,心向南朝,羁留北地只是迫不得已,只能苟且偷生,无法顾及身后的忧愤。
原文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①,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②,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③,南风多死声④。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注释
①天亡:项羽说过:“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即是说,自己灭亡是由于天意。愤战:指激烈的战斗。日蹙:指日色无光,也即是讲天时不利。愁兵:指苦战的军队。 ②直虹:虹垂至地的现象。古时传说虹头尾至地,是流血的征兆。垒:营垒。长星:史书记载,蜀后主建兴十三年,诸葛亮率兵伐魏,屯驻在渭南,这时有个长星自东北方向西南方流驶,落在诸葛亮的军营里。据说这是打败仗的征兆。 ③楚歌:楚人之歌。项羽被围于垓下时,曾夜闻四面楚歌。 ④南风:指南方楚地的歌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有“南风不竞、多死声”的话。
赏读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两句写景,描画的是草木凋落的凄凉秋景,点明了时间,但诗人之意不在景,而是借此景把思绪引向了灭亡的梁朝故国。“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两句,承接上句的“怨情”,运用了两个典故,说明君臣被戮,百姓死难的史实。“湘水竹”,用舜崩二妃以泪洒竹、竹尽变斑的传说,借指梁元帝被害;“杞梁城”象征江陵陷落时百姓啼哭的凄惨景象。“天亡遭愤战”以下六句,连用典故,借喻梁军江陵之败及败亡前的种种征兆。天意注定要灭梁,才遭到这场令人愤恨的战争,国家日暮穷途,使守城的士兵愁怨不已,无心恋战。接下来分别从白天和夜晚描绘出梁军营帐中的悲惨气氛。最后指出梁朝无力拒敌,注定灭亡。
诗歌结尾两句,诗人一语双关,讥讽梁朝君臣只顾眼前,缺乏长远打算。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丧失名节的怨恨和惆怅。
这首诗借用典故表现史实,灵活多变,对仗工整,情景相生。
-
《书鲁亮侪事》 散文篇名。清袁枚作。鲁亮侪,名之裕,字亮侪,清麻城人。康熙举人,官至直隶清河道,署布政使。有学识,尤精水利,著述有《长芦盐法志》、《趣陶园文集》等。今人王镇远说:“文章主要写了鲁亮侪摘
-
[清]吴嘉纪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吴嘉纪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含有艺与筑字的句子,内容包括带有艺字的诗句,带有“艺”字的诗句,含有艺字的古诗词。诗书盈几有,道艺喜时闻.2、发挥六艺无遗精,考黜百家如拉朽.3、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 4、艺文追伏郑,德业望皋夔.5、多才多
-
《人天眼目》是宋代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由释智昭编集。南宋宝祐六年(1258),释大观予以修订。元延祐四年 (1317),释致祐在重修基础上刊刻流行。元以后多种《大
-
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
-
《墨子·辞过》是墨子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代表作。本文根据可可诗词网提供的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以通顺、符合原义的语句进行了撰写,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墨子·辞过》的内容和特点。
-
《菊花》是唐代诗人黄巢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叙述了菊花的美丽和傲然的性格。黄巢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菊花的花开和花谢,表达了对菊花坚韧不屈的赞美之情。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菊花的傲然与坚强,从而领略到诗中的深意。这首诗寓意深远,也赋予了人们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
-
大叔于田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 〔2〕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3〕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 〔4〕 。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
-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