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陶渊明《挽歌辞》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陶渊明《挽歌辞》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已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是送葬时唱的歌。这首歌辞是陶渊明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的挽歌,共有三首,此是第三首,写的是死后被埋葬的情景。此诗写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作者时年六十三岁。诗是九月所作,十一月作者就死去了。

一个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活得正在兴头上的人是无须也无暇多想此事的。在诗人生活的晋宋时代,虽然时人名士多好在活着时就给自己写挽诗,但一当认真给自己写一首挽歌时,想必一定是别有滋味在心的。在挽歌中,诗人对死是想得很旷达的,他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人生的运动过程中来客观地对待,意识到个人的生命历程是有限的,死带有不可避免的永远性,故而在“将辞逆旅之馆”时,用活着的我,对拟想中但却又必然会变致的死去的我,进行一番理性的审视,却也不无意义。

诗人想象,在一个地上是严霜荒草,路畔有白杨萧萧的九月高秋,他已经死了的形体,被送往四面不近生人的远郊。他还看到,自身正被人送进高大的坟封,他感到这是人生最后得见光明的时候,送葬的马为他仰天长啸,西风也为他倍感萧条。他愿在这“死后”还有“知”的最后一刻,想到生时更多的事,但这已经来不及了,最近目前的恨事是坟墓一闭,自己就永堕黑夜,长隔三光,这真是贤士达人也无可奈何的无情规律。对死都想开了,因而诗人对于亲戚的余悲有多少,他人事后忘怀得多么干净,都视为自然,无复计较。如果对照他同时写自祭文里的思想安慰死后的肉体的话, “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则更可看出诗人对生死的旷达而现实的态度。陶渊明早在形影神诗中就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对于这“与我而相违”的屈处乱世的生命,是不想“以心为形役”,而是“委心任去留”。他生时遇有屈心违志,便敢于高唱“归去来”,死后也要在幽室被封闭的最后一刻,唱出达观的挽歌。

死是什么?本来自有其自身的实质意义,但不同的人对它想的却完全不同。古希腊的怀疑派皮罗说: “死与生之间并无区别。”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说: “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古罗马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说: “死对我们是不存在的,我们在死后将没有知觉,正象生前没有知觉一样。”生死不分是不现实的。死对于活着的个人还是相关的事情,至少作为个人生命之终结,还是发生心理作用的。马克思说: “死亡显现为物种对具体个人的严酷的胜利。”这里寓有个人死去但人类社会却是生生不息地在发展前进的意思。正因为这样,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仅不怕死,而且在必要时竟可以舍生忘死,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这不是避俗养素的陶渊明所可能做到的。但他把死看得那么开通,与慧远和尚当时宣传“形尽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还是针锋相对的,从哲学上也不无一点战斗批判意义。

这首诗里的幻想是现实的,现实是幻想的。

猜你喜欢
  • 《秋日湖上赏析》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

  • 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全诗赏析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行色递隐

  • 清·贝青乔《初抵泸州寄内》爱情主题诗篇

    贝青乔曾到过贵州,写了不少西南山川和风土的名篇,载于《半行庵诗存稿》中。这首《初抵泸州寄内》诗,是从贵州东归途经四川泸州时所写的。以爱情为主题,写得缠绵悱恻。

  •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宋]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柴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这是李白46岁时所作。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四月)李白与杜 甫在东都洛阳相识。此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此诗是李白与杜甫同游齐 鲁后,于鲁郡东的石门山与杜甫分手时写的送别诗。这是一首充满真

  • 戴叔伦《过三闾庙》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是一首怀古诗。三闾庙,即屈原祠。楚怀王时,屈原曾官至三闾大夫。诗以“三闾庙”,而未以“屈原”为题,诗面亦应切时、切地,从三闾庙着笔。 沅湘

  • 《高平碑刻诗赏析》

    【注释】:(弘治间,泽州高平县厅事后,掘地得碑,有草书绝句,额傍并无题识。)

  • 《噫嘻》情诗三百首赏析

    噫嘻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杜甫《观打鱼歌》全诗赏析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