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望罗浮》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翁方纲望罗浮
翁方纲
篷窗集金石,著录又三年。
未得斯深入,编摩意阙然。
苔名丹灶底,云篆铁桥边。
不晓山灵意,终封抑肯传。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经史、考据及金石研究的学者,论诗主“肌理”说,强调用学问作根底,增加诗的骨肉。因此,他作诗喜言学问而少性情,用考证金石来作诗,结果金石考证,杂错其间,成为一种学问诗。
这首诗由金石题刻入题,结合诗人钻研此道的嗜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登临罗浮山的所见所感,为他人咏罗浮所未曾触及者,颇有理趣。首联“篷窗集金石,著录又三年”,说明诗人一直孜孜于金石之道,多年四处奔波搜集金石文字,勤于著录。“篷窗”代指篷船,这里用作乘船。“又”字言于此道有年矣。颔联“未得斯深入,编摩意阙然”,宕开一笔,写在未到罗浮山之前,辑录摩印前人珍品的愿望一直不能如愿以偿,这一缺憾长久萦绕在心中难以排遣。以上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金石题刻艺术的酷爱和执着的追求; 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罗浮山的所见所感进行了铺垫。
以上在入题之前,先表达了诗人至爱金石题刻的感情,为寻前人名刻,不惜多年四处奔走,因裒集不广而惆怅不已。直到颈联,才入正题,但意脉上却是前后贯通的。“苔名丹灶底,云篆铁桥边”,诗人登临罗浮,似对水光山色不甚留意,却在细心搜寻着前人刻篆。近有炼丹灶下掩在藓苔中的题名,远有直插云间铁桥峰边的刻篆。此联是景语,亦是情语,诗人把自已酷爱金石的感情以及见到题刻艺术宝库后的喜悦之情,熔化于对景物的描写中,景中寓情,情思无限。尾联由前生发而来,直抒感慨,诗人似问山,又似问已: 如此精妙的题刻,是山有意将其封存起来,抑或是在等待着有识者将它们发掘出来,流传于世呢? 以此作结,意味深长,耐人涵咏。
诗贵创造,袁枚曾讥翁氏“误把抄书当作诗”,但这首诗意新语工,道人所未道者是其最大特点,且承转之间,意脉流畅,用语自然,一反翁诗艰涩生硬之病,不失为一首别具匠心的好诗。
-
今之教者,呻 ① 其占毕 ② ,多其讯 ③ 言,及于数 ④ 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⑥ ,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 ⑦ 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
-
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歹带]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功成身退》翻译与解读
-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
-
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著春衣。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泾之兄汴亦有文,死矣。)
-
《外史》一书,“其至精之义,尤在辨别德器”(刘咸炘《小说裁论》)。作者从不像他抨击的势利之徒那样以身份标价格、分高下,而始终是以人品定贤否的,而且由于他对上流社会失望,又特别注重用贱行中的君子风来侧击
-
春分腊雪未全销,凛冽春寒气尚骄。摄事初欣迎社燕,寻芳因得过溪桥。清浮酒蚁醅初拨,暖入◇篁舌渐调。兴味爱君年尚少,莫嫌斋禁暂无憀。
-
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无媒自进谁识之,有才不用今老矣。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知命无忧子何病,见贤不荐谁当耻。平泉老令更可悲,六十青衫贫欲死。桐乡遗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简易古诗词插画,内容包括告诉我一个画插图简单的古诗,古诗配图图简单一点,经典古诗词含插图,求推荐。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