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寒食书事》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举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迁开封士曹。高宗即位,累官至左仆射知枢密院事。绍兴七年(1137),再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1138),以反对和议罢相,谪潮州安置。绍兴十四年(1144)再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编管。知秦桧必欲置己于死地,自作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于绍兴十七年(1147)绝食而死。四库全书收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全宋诗录其诗二卷又六句。寒食书事当作于作者绍兴八年至十四年被贬谪到潮州(今广东潮州)期间。
首联破题写寒食。起句写所居已经混同于百姓人家。“柴门”表明所居非常简陋,“村落里”,表明所居与老百姓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差别。但是诗人的经历、文化程度与社会联系等许多方面都与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寂寞”两字说明了这一点。次句写接到通知,寒食节要在门楣上插上柳枝。“也教”,也让。“纪年华”,表明新的寒食节又到来了。
颔联写今广东地区寒食节的风俗。三句写这里没有禁止用火、冷食的习惯。“粤人”指古代百粤族人,“粤人国”指百粤族人居住的地方,这里专指广东。四句写上坟扫墓还邀请诗人全家参加,去食祭后食品。“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隐士司马徽探访他,正遇见他携全家扫墓归来。这里诗人以庞德公自喻,说明自己已经无所事事,无能为力了。
颈联写上坟途中所见。五句写汉唐历代帝王的陵寝已经无人祭扫,这里显然在批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置祖宗陵寝于不顾。六句写自己远离政治,只能在山溪野径欣赏梨花。其实诗人并没有这样的闲情逸志,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写自己只能借酒浇愁。七句写喝了一樽酒就醉卧在青苔上。“樽”,酒器,一大杯。末句写对于傍晚城头响起的胡笳声也不管不问。一位颓废潦倒的人物形象赫然在目,一位本朝宰相、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却沦落到这步田地,真令人扼腕叹息。则以宋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之可憎可恶,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虽被贬谪到荒远的南方,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以至宁死不屈。其价值在于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的处境与情感,对我们了解南宋初期的政治斗争颇有参考价值。
-
萧统 夫自衒自媒者 (1) ,士女之丑行; 不忮不求者 (2) ,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 (3) ,贤人遁世 (4) ,其故何也?含德之至 (5) ,莫逾于道; 亲己之切 (6) ,无重于身。故道存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 2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3 :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 4 ,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5 。春暖,伏维机政余裕 6 ,
-
【题 解】我国初夏季节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较长的阴雨天气,时值梅子初熟,因称梅雨
-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
幕府文书日已稀,清◇岁晏喜札携。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为贪赏物来犹早,迎腊梅花吐未齐。
-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禁仗围山晓霜切,离宫积翠夜漏长。玉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萎蕤寒更芳。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下
-
一只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 用新奇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各种昆虫欢歌曼舞, 飞的飞, 跑的跑, 又是唱, 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 只有它, 可怜的小毛虫,被抛弃在旁, 既不会跑,也不会飞。 小毛
-
[汉]民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
-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