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辨之道|进与退|舒婷的“适可而止”的作文论据素材
思辨之道·进与退·舒婷的“适可而止”
著名诗人舒婷在完成200行长诗最后的挽歌和三卷本文集后,表示到此止步,告别诗坛。理由呢?舒婷是这么说的:自己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时,宁愿停止歌唱。这是一种智者的选择。我们知道,适可而止,止于当止之时,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自控艺术。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名人,面对名利的诱惑,常常会因为左右不了自己而勉强为之。结果呢?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留下许多遗憾,甚至贻笑大方。
比如说,你原是一位明星,曾经有过红火的时光,但当你渐渐人老艺衰时,却不愿适可而止,硬要与俊男靓女争高低,靠着化妆手段去扮演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或者毛头小伙子,还要勉为其难在舞台上搔首弄姿,结果让人大倒胃口,还把原先留给观众的美好形象也给毁了;又比如说,你曾是位尊权重的“某长”,有过甚佳的政绩,却不懂得“止于当止之时”,到了该退的时候恋栈不已,千方百计地赖着“位子”不走,结果呢?招来的非议淹没了曾有过的政绩;还比如说,你曾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获得过种种殊荣,但最终年高了,脑钝了,笔枯了,却不愿停止自己那已枯涩的歌唱,硬是“笔耕不辍”,而那文字,与小学生作文相差无几,玷污自己一世英名……这样一些该放手而不放手、不可为而勉强为之的例子,可以说在生活中俯拾皆是。
所以,人的一生光有勇往直前的勇气还是不够的,在紧要关头,善于自我控制,面对富于诱惑力的事物,敢于说“不”,勇于“到此止步”,才不失为智勇双全。
-
《战争与和平》创作逸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
-
《先秦散文·国语·董叔欲为系援》原文鉴赏 董
-
作者: 刘伶 【原文】: 有大人先生(2),以天地为一
-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是诗人于滁州刺史任上写的一首秋夜思乡之作。 诗的前二句先抒写归思。首句“故乡渺何处”,问而不答,具有引人入胜之妙。“故园”指诗人的故乡长安
-
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杳难分。 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 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本诗取首句头二字为题,似是无题诗,因此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也极为多
-
正在做梦的时候被奶奶推醒。迷迷糊糊中听奶奶说,还不快起来追你妈去,这深更半夜的,她一个人上山怎么放心?奶奶的声音不是很大,语调
-
该首怀古曲高度赞美王昭君和西施。虽然她们都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人物,但在客观上却对民族的和好和祖国的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肯为苍生计”、“千古光辉”,是极有见地的评价。结尾说“战马空肥”又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小令开
-
【名句】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破帽多情却恋头: 《晋书》: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 温游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命孙盛作文嘲嘉。” 苏轼本其事,反
-
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愁见水遥山远。追念少年时,正恁凤帏,倚香偎暖。嬉游惯。又岂知、前欢云雨分散。此际空劳回首,望帝里、难收泪眼。暮烟衰草,算暗锁、路歧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