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生活的年代是我国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保卫西北边陲的安宁和人民的和平劳动,就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代出自蓟北门行就是其中的一首。出自蓟北门行,古代歌名,属乐府杂曲歌辞。 “蓟”,故燕国,在今北京一带。这首诗写北方报警,朝廷遣师御敌的情况和边塞风物及壮士誓死卫国的气概。
“羽檄”两句,一下把人带入紧张的气氛。 “咸阳”, 泛指京城。开头就是告警的文书从边境发出,烽火传到京城。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征骑”两句中的“广武”,即今山西代县。 “朔方”, 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写出朝廷闻警后征集骑兵驻防广武,分兵救援朔方的忙碌。 “严秋”两句写在肃杀的寒秋,敌人的弓箭格外有力,敌军的阵势更加精强,反衬边防的危急。 “天子”两句描写天子亲自调兵遣将的情景。天子按剑震怒,亲自遣使发兵,使者往来不绝。以上八句是诗的开端,叙述边境传警及朝廷出兵的经过,写得来势凶猛,步步逼紧,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雁行”两句描写御敌的队伍行军的阵容。一个“缘”字写出他们象雁阵似的沿着石径及攀援石级行进的艰难。一个“度”字勾画出他们按着次序在凌空而起的桥梁上飞越大河的英姿。使诗的意境进一步深化。
“箫鼓”六句集中写边塞的环境。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旌旗、铠甲披上了胡地的风霜。疾风从塞外席卷而起,飞沙走石在空中飘扬。战马在风霜中蜷缩得象刺猬一样,用兽角装饰的强弓也僵硬得难以拉开。 “汉思”,点出壮士初到边境的一缕乡情和为保卫疆土又义无反顾的正气。 “胡霜、疾风、沙砾”,显示了塞上风光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的艰苦恶劣。壮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御敌守边,更增加了舍身赴难的份量。使气氛更为紧迫逼人。
最后四句是诗的结局。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总结了前人的真知卓见,用得恰到好处。国有危难的时刻最能识别贤臣的气节与品德。 “国殇”一词道出了壮士的心声:即使战死,也不失为国捐躯的英魂。表现了英勇的壮士不避艰险,不畏强敌,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高昂的激情,酣畅的笔墨,从边亭传警入手一下就渲染出急迫的气氛。行军的阵容井然而壮观。边塞风物写得生动逼真,使人如置身于冰天雪地、飞沙走石的边陲。不仅写出了一纸报警文书引起的动荡局势的外观,也写出壮士们的乐观精神和美好心灵。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万丈瀑布悬空而下,一泄千里,奔入大河。有挺峭跌宕的壮丽之情,又有沉郁醇厚的阴柔之美。表现了社会动荡的时代气息和豪迈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心动魄,振人耳目,动天地而泣鬼神,成为边塞诗的楷模,对唐代及后世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题解 这首诗描述的是游寺后禅院,笔调古朴,兴象深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 。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②。
-
作者: 谢枋得 【原文】: 夷、齐虽不仕周(1),食西
-
作者: 〔美国〕海伦·凯勒 【原文】: 我们都曾读到
-
小汪清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它不是一村一寨一屯一户的具体名字,而是一处抗日游击区根据地。由于当时东满特委机关与中共汪清县委在这里合
-
【3275】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编写组编,江西高校出版社,17万字,2016年9月第1版,24 9元)△共四章:红色文化与社会主
-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作者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友谊之美,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词句简洁、意境优美的表达,毛泽东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华和对友谊的真挚感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友情,也传递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触动。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诗词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友谊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
世事日可见,身名良蹉跎。尚瞻白云岭,聊作负薪歌。
-
落梅风 李致远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 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
-
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
-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