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碛中作》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写作者西行经沙漠时的感受。题中的“碛”即沙漠。
“走马西来欲到天”,说这次西出行程辽远。其中“走马”状马之疾驰。联系第二句,知道作者离家已是两月左右,两月来策马驱进,自然走了不少路。“欲到天”在夸张离家极远的同时,还再现沙漠奇景:这里原野空阔,视线尽处,天地一色,因此有继续前行便到天上的感觉。次句写别家日久:长途跋涉,不计时日,只知道离家以后月亮已经圆过两次。为什么不计时日?因为在旅人心中时间过得太慢,过去的又太多,无法计算。为什么唯见月圆?因为夜夜望月,夜夜思家。今夜月圆人不圆,让诗人嫉妒;他日人、月同缺,定然又使他自伤。以上两句,一从空间落墨,一从时间入笔,情思绵绵,却又开阔豪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三句放下刚刚掀开一条缝子的思乡主题,单说投宿:“今夜不知何处宿”。无处宿的原因是沙漠荒凉,没有人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不想到家庭的温暖?再说,单举投宿一事,则饥食渴饮之难以及马上劳顿的困苦都可想见。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补足“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原因。不过,用这幅清寂壮阔的沙漠图景收尾,可以启发读者作更广泛的想象,比如我们从中不但可以体味到作者“辞家见月两回圆”的不尽乡愁,也可以体味到“走马西来欲到天”的壮志豪情。
读这首诗,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全诗内容丰富,诗人的情绪复杂,但通篇很少直接的吐露,更多的是通过叙事、写景间接表达出来的。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凡塞外行役者,多言恋阙思家之意……此诗但言沙碛苍茫,而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正由于作者“但言沙碛苍茫”,所以读者在品味“孤客投荒之感”时,就有着更多的发挥想象的余地。其次,这首诗写沙漠的荒寂,写乡思的缱绻,写行役的苦辛,然而读来并不伤感。假如同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读,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之所以如此,一是此诗中的乡思是绵绵的,微淡的,不像逢入京使中那样集中、浓烈和凄苦。再则,此诗在写孤客投荒之感的同时,还着力再现了沙漠空阔雄壮的背景,以及诗人不避艰险的勇武精神,因而读来自有荒凉之感,却也不乏豪迈的气象。
-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①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②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九) 注释 ①杨氏:即杨朱,春秋战国时期人,道家主要人物之一;主张为我、贵己、重生、自治,认为人
-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 崔融 张说》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陈寅恪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兹将其优点
-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出处】唐王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翻译】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善剑器舞的名声传遍四方。观者人山 人海,看她的舞蹈都
-
中郎不眠仰看屋,得此古椽围尺竹。轮囷濩落非笛材,剖作袖琴徽轸足。流传几处到渊明,卧枕纶巾酒新漉。孤鸾别鹄谁复闻,鼻息齁齁自成曲。
-
《西园》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文
-
夜夜曲 作者: 欧阳修 【
-
类: 类别,同类。聚: 集合。谓同类的总集聚在一起。源自《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见于《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淳于髡,为人正派,善于言辞。有一次,他听说齐宣王要招贤纳
-
宋词典故·无波古井,有节秋筠 【出典】 唐·白居易《赠元
-
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砺。至今父老哀公孙,烝土为城铁作门。城中积谷三百万,猛士如云骄不战。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东方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