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记事碑·《山陕修路碑》(高文达)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记事碑·山陕修路碑(高文达)
大硕德胡公讳正宽,平修船路功德序:
闲晌,阅历古人有名留钟鼎、姓载史册、功记旗常者,大抵有实德可书述,行实可称,而非有过情之声誉,恒令人叱咤称道于千百世代而不置也。已如我国朝圣天子,统驭六合,德耀八荒,仁风所播,无远弗届。凡有利于民生者,利在必赏。况修补船路,利有攸往,尤为功之显着,与他人以欺世盗名要虚誉者,其相去径庭之别也,又有帝君垂诵云:失岂虚语而故为垂训哉? 幸有晋□□胡兄讳正宽,公宾商哈斯十有八载,悯念索桥两岸途路不平,有意增修,奈工程浩大,难以枚举,于是岁之初夏,弟等接得缘簿一本,籍以恣前序,知其为平治索桥道途,修补黄河岸渡,是诚胡兄之羡美也,弟等于是纠正众客,会馆会议,蒙大终慨然诺许,情愿□施,以尽其善果。□有字号不构大小,共成一百七十家有余,捐银无论多少,总称三百四十两。不足陆续稍奉,以完公德。将见崎岖者顿成平途,坎坷行人不叹道途维艰,要籍胡兄之心力所致耳。因仗众字号大家商酌。愿立碑以垂千古,维胡兄之功德予不朽云。是为序,凉城山陕合郡从字号眷第等,大家会议谨立此碑。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阴之月,哈斯吉本堡库眷第石输义公路氏,同庠禀表侄高文达敏卿氏,顿首拜并书。
【赏析】
此碑屹立在哈思山北麓的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临近的黄河古渡口——索桥的东岸。索桥为丝绸之路著名的黄河古渡之一,在渡口以南五公里处,是历史上有名的哈思古堡,古时来往商旅使团都要在这里过河休整。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于渡口临黄河东山之上修筑堡寨,名为“铁锁关”,并修复被河水冲毁的往日索桥渡口;仍用24只大船连为浮桥,或称“船桥”,以通往来。至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南大道西(安)兰(州)公路开通之前,这里一直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渡口。
山陕修路碑的碑文记载的是寓居当地的巨商胡正宽为整修拓宽哈思堡至索桥渡口这段石质山路,向过往的山西、陕西两省的客商募捐银钱一事,商户涉及四州、七府、三十县,列商号一百八十多家,从碑文记载的史实上,足见当时的繁华与兴盛。
-
·张鷟· 郑仁凯为密州刺史,有小童告以履穿。凯曰:“阿翁为汝经营鞋。”有顷,门夫着新鞋者至。凯厅前树上有鴷鸟,遣门夫上树取其子。门夫脱鞋而缘之,凯令奴着鞋而去,门夫竟至徒跣。凯有德色。 〔选自《朝野佥
-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①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礼记·表记》) 注释 ①醴(lǐ):甜酒。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只是
-
上片开头首先写院中赏花的流连忘返:“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游兴正浓,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月亮趁着微风爬上树梢,草木都散发着熠熠光泽。“归去香云入梦”,等到回归卧室一觉睡去,那缭绕如云的瑞香花香气,竟涌进了梦
-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戎
-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
夏口夜泊别友人 李梦阳 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1]。 孤舟夜泊东游客[2],恨杀长江不向西[3]。 [作者简介] 李梦阳
-
小槛徘徊日自斜,只愁春尽委泥沙。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扬子华。
-
【原题】:雪窗董寺丞将指平谳安晚来访因举似偃溪为下一则语
-
雨阔堤长走画辕,絮兼梨雪堕春烟。东风苑外千丝老,犹伴吴蚕尽日眠。
-
鲁 ① 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 ② 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 ③ 能治偏枯 ④ ,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 ①鲁: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