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后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玄宗天宝五载(746)举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任右补阙、起居舍人、嘉州刺史等官职。他在天宝年间到西北边塞时写过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诗,可见诗人此前已有别墅在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山中。岑参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宛委别藏收岑嘉州集八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此诗题下原注说:“时未收长安。”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叛乱,次年攻陷长安。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当时岑参随行任右补阙。长安于至德二载九月收复,不过九月上旬还控制在安史之乱的叛军手中。此诗当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过和平、正常生活的愿望。起句写诗人在行军途中,见到了盛开的菊花,忽然意识到今天是重阳节,于是产生了登高的强烈意愿。我国素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次句写遗憾的是无酒可饮。从上面的引文中可见,九月九日不仅有登高的风俗,还有饮菊花酒的习惯。句中暗用了一个典故,南史·隐逸传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前两句只写诗人触景生情想登高,想饮菊花酒,事实上在行军途中,没有条件,也没有心情去登高、饮菊花酒。则诗人渴望过正常生活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弘”指王弘,他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任江州刺史,常以酒馈赠陶渊明。
后两句写诗人对故园、亲人、整个战局的牵挂。见到路边的野菊花,使他想起故园的菊花也开得很好,可惜那里已经变成了战场。变成战场以后的故园、陷入战场中的亲人境况如何,以及中央政府的军队何时收复长安,当然更加引起诗人的牵挂。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小见大,即见到菊花,使诗人想到家乡,想到家乡正在打仗。诗人盼望长安能早日收复,自己能很快回到故园,见到故园盛开的菊花,并能喝上菊花酒。诗歌正是运用了菊花这一意象,才使如此丰富的内容得到了集中而生动的展现。
-
【原题】:腊月二十三日群牧使元内翰曾龙图同日拜枢参之命是日立春
-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睡足起闲坐,景晏方栉沐。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饥来恣餐啜,冷热随所欲。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岂徒畅肢
-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作品赏析架,瓜架也。此亦秦州秋深作。束薪已零落①,瓠叶转萧疏②。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③。秋虫声不
-
高岭峻棱棱,细泉流娓娓。势分合不得,东西随所委。悠悠草蔓底,溅溅石罅里。分流来几年?昼夜两如此。朝宗远不及,去海三千里。浸润小无功,山苗长旱死。萦纡用无所,奔迫流不已。唯作呜咽声,夜入行人耳。有源殊不
-
生平生嗜好有不能致者,娇广用金玉,售以遗生。一夕,家宴罢,至就寝。生被酒未能卧,娇秉烛侍侧坐,从容问曰:“迩来眷我何益厚也?”娇曰:“始者妾谓可托终身于君,今既不如所愿,事兄有日矣。虽殒此身,何足以谢
-
艾衲居士 《豆棚闲话》是明末清初继“三言”、“二拍”之后出现的拟话本之一,编者署名艾衲居士,真实姓名不详。全书由十二则故事组成,最早刊行于清代乾隆年间,主要版本有书业堂本和三德堂本,以及嘉庆年间的宝宁
-
脂余车而秣马,将言旋乎邺都。玄云黯其四塞,雨濛濛而袭予。涂渐洳以沉滞,潦淫衍而横湍。岂在余之惮劳,哀行旅之艰难。仰皇天而叹息,悲白日之不旸。思若木以照路,假龙烛之末光。 建安十七(公元212年)年冬十
-
【名句】死亦我所恶 ① ,所恶有甚于 ② 死者,故患 ③ 有所不辟 ④ 也。 【注释】①恶(wu):厌恶。②甚于:超过。③患:祸害。④辟:通“避”,躲避。 【释义】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程度甚至超
-
凤雏骥子日相高,白发苍颜笑我曹。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出处年来恨不齐,一樽临水记分携。江湖咫尺吾将老,汝颍东流子却西。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使君已复冰堂酒,更劝重新画舫斋。道傍垂白
-
吾闻庐山久,欲往世俗拘。昔岁贬夷陵,扁舟下江湖。八月到湓口,停帆望香炉。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虚。信哉奇且秀,不与灊霍俱。偶病不时往,中流但踟蹰。今思尚髣髴,恨不传画图。昙颖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