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国策》·唐睢不辱使命》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国策》·唐睢不辱使命》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弗敢易。”秦王不说【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欤?”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3】,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4】,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5】,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6】,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7】,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8】,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1】秦王: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安陵君:安陵国国君。安陵国,是战国时魏国分封的小邑,魏的属国,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2】 说: 同“悦”。

【3】 怫然: 发怒的样子。

【4】 徒跣: 光着脚步行。

【5】 专诸: 春秋时刺客名, 曾为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王僚: 即吴王僚。

【6】 聂政: 战国时齐国人,曾为韩国大夫严仲子刺杀仇人韩国的丞相韩傀。韩傀, 又名侠累。

【7】 要离: 吴国人, 曾为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

【8】 天下缟素: 古时天子死, 天下百姓都要穿孝。

【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魏策四,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秦国灭韩亡魏之后, 想吞并小国安陵, 安陵君顽强抗争, 派唐雎出使秦国, 在秦王面前不屈服, 最终挫秦王之威, 挠其骄色, 迫使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国打算的历史故事。文章中刻画了唐雎不畏强暴, 侠肝义胆, 不屈不挠, 坚持正义的光辉形象, 也表现了秦王貌似强大, 色厉内荏的性格。文章多用对话, 人物情态, 活灵活现, 富于戏剧性。

这篇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写秦王垂涎于小国安陵, 扬言以五百里而易安陵, 安陵君据理抗争, 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文章以秦王使者与安陵君的对话, 交代唐雎使秦的原由。开始先借秦使之口写秦王恃强凌弱, 想要吞并安陵小国。秦王提出的条件似乎很优惠,“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实此中包藏祸心, 许诺是绝对不能兑现的, 而且轻易使人失去世代生息之地, 本身就带着轻视凌辱的性质。“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这种命令式的口吻, 强横的态度更暴露了秦王欺凌弱小的本性。针对秦王的无理要求, 贪婪的威逼, 安陵君没有屈服, 用委婉的外交辞令拒绝秦王的贪求,“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 表面似感恩戴德,实际上这句话却如同反语。“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 弗敢易”这一句表现安陵君不畏强秦而据理抗争。安陵虽是魏国分封的一个小附庸国, 在魏亡之后, 安陵君却能不屈服于压力, 坚守这方圆五十里的祖宗之地,着实令人敬佩, 但这种抗争即便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的, 仍难免引起秦的不满,致使“秦王不悦”, 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件尖锐的冲突。在冲突尖锐的情况下,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这里虽只简单一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但谁都会感觉到此话的份量, 在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冲突之间, 完成保卫安陵的使命是多么困难啊! 这就为文章构成了悬念, 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第二段写唐雎出使秦国, 与秦王相见, 正面交锋, 拒绝秦王的无理要求。这一段由秦王与唐雎的对话构成,他们的对话基本上与上段相同,但气氛与上段则大异其趣。秦王对唐雎,以质问的口吻提问,在前段就有的强迫要求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秦王恃其强大,侮辱小国的丑恶行径表现得更为充分,“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唐雎的回答重申安陵君的意思,此外针对秦王的淫威则表现出更强硬的抗争。唐雎先用“否!非若是也”这斩钉截铁的语句,否定了秦王强加给安陵君头上的罪名。然后用反诘句反驳秦王的无理要求,“虽千里不敢也,岂直五百里哉”一句抛弃了原先安陵君的委婉辞令,直接对秦王提出的表面看来很优惠的条件,表示强烈的轻蔑。这样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而且将秦王与安陵君之间的矛盾直接转移到唐雎与秦王之间的正面冲突上来。文章至此陡起波澜,使人心中顿生焦虑之情,为这一冲突如何解决而担忧。

第三段,写秦王大怒,并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以布衣侠士为榜样,不畏强梁,挺剑而起,使秦王不得不屈服。这段同样以秦王与唐雎的对话构成,其中也加重了对两人的情态举动变化的点染,生动地表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极富于戏剧性。这段开始先紧承上段写“秦王怫然怒”,可见冲突激化的程度,接着陡然而问唐雎“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以天子自居, 自恃强大,对唐雎施加压力。然而唐雎志不稍屈,但又不去刺激他,不冷不淡地接了一句“臣未尝闻也。”秦王此刻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地说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似乎他秦王一怒,天下将夷为平地,以此来恫吓唐雎。这里秦王的几句话气势汹汹,充分表现了他强暴骄横的性格。唐雎撇开秦王所说天子之怒的话题,而突兀地以布衣之怒反诘之,语气义正辞严,这一问使事件发生变化。对唐雎所提布衣之怒,秦王表现得不屑一顾,恣意丑化布衣之怒。对秦王这种轻蔑的态度,唐雎怒不可遏,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反驳秦王所言布衣之怒。接着他大义凛然地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等侠士刺客为榜样,称赞他们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并将自身与三位怀怒之士连在一起。针对秦王所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咄咄逼人地言道“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虽然大小对比鲜明,但气势逼人,这使冲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章在前面只写秦王如何发怒,而唐雎愤怒的情态并未用一怒字表现,只一句“挺剑而起”,把唐雎怒发冲冠的情态写得逼真生动,这一举动使事态急转直下。唐雎这段话写得一步紧似一步,气势贯通,如江河直下,汹涌澎湃。强横的秦王在唐雎愤怒激烈的举动面前,态度大变。“秦王色挠”与前面写秦王怫然怒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地表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性格。“长跪而谢”的描写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和讽刺性。继而秦王语气亦变得缓和而谦恭了:“先生坐, 何至于此”, 并以解嘲似的口吻说道:“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这一句回扣了开篇秦王强求安陵, 又交代了激烈的冲突解决了, 使前文的悬念冰消雪释, 亦突出了唐雎不辱使命的主旨。文章至此, 戛然而止, 余味无穷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又用对照的手法, 使人物性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 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在对话过程中, 文章还简洁地对人物的情态行动进行描绘, 如写秦王“不悦”、“怫然面怒”、“色挠”; 写唐雎“挺剑而起”等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而且使文章结构显得益发严谨, 波澜起伏, 脉络清晰。文章语言亦豪迈畅达, 富于气势, 令人读此, 心怀激荡。

猜你喜欢
  • 寓言《“一”字大了许多》意译和解说

    父写“一”字教幼儿。明日,儿在旁,父适抹桌,即以湿布画桌上问儿,儿不识。父曰:“吾昨所教汝‘一’字也。”儿张目曰:“隔得一夜,如何大了许多?” ——《笑府》 【解说】 这则笑话当然不是嘲弄幼儿的,它告

  • “贵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 ①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见齐宣王 ② 。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

  • 李清照《永遇乐》全诗鉴赏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 周作人《初恋》全文赏析

    初恋周作人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罢。我跟着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楼,间壁住着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儿。伊本姓杨,

  •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赏析》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

  •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苏轼的一首词。诗中通过描绘夜晚归途中的美景和内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态度。 诗中提到临皋,指的是临皋镇,是苏轼曾任地方官的地方。夜晚,作者倚着船行至临皋,眺望远处江上的月光,感叹江山如此美丽。苏轼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述了夜色朦胧、风光旖旎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其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作者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却深刻感受到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真理。然而,苏轼并不对此感到沮丧,而是以一种淡然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他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

  • 精品唐诗之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含义的哲理诗。 此诗的

  • 《勘会贺兰山主·[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宋]王安石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坐从容?这首诗四句四

  • 古诗词的背诵技巧(古诗词背诵有哪些好的方法)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的背诵技巧,内容包括古诗词背诵好的方法,求背古诗的技巧,怎样背古诗又熟又快。我觉得记忆的时候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先天智力因素除外)一:记忆的时候要头脑清醒心情愉快保持自信。告诉自己就我这智商背这些还不是小菜一

  • 白居易《观幻》全诗赏析

    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