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出处】唐·韦应物东郊 【意思】杨柳依依,飘散着和煦的春风。青山淡淡,化开了我的思虑。靠着树丛安然清 静地休息一会儿,又沿着小溪优哉游哉地归去。诗人描绘自己春日郊游 时,那悠然自得的情景。诗句意境平和清湛,风格恬淡秀逸。读之,恍如走 入世外桃园一般,令人豁然畅快,以至神醉心迷。“依”、“缘” 两个动词 逼真地再现了诗人那逸致飘然的神态。 注: 淡,作动词用,冲淡,洗淡的意思。适,正合其意,就是适 合的意思。 【全诗】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全诗赏析】 此诗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其“萧散冲淡”的诗风与 “高雅闲澹”的意境,透露出淡淡的弃官归隐之意。 五、六句纯是写景,但平常之景物,经过韦应物的圣手妙笔,焕发出无 限的诗情画意。“霭”,本意为云气,在此 处意为笼罩。微雨过后,云气蒸腾,笼罩 着芬芳的原野。空阔原野上,四处可见 春天的斑鸠在欢快地鸣叫,它们是在向 理想中的爱人发出求爱的讯息?写“春 鸠”的欢鸣,其实暗喻诗人对“春鸠”自由 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王维曾有“屋中 春鸠鸣,树边杏花白”之句,此二句不遑 他让。 诗的前八句,整体洋溢着欢畅愉悦 的心情,景中寓情,情随景转。然而,郊 游的欢乐终究有结束的时候,在此幽居 的念头也只能闪瞬即逝。因为,诗人还 有无尽的公事等着他去处理,以致每次的游玩只能行色匆匆。诗人在此 发出了最后的喟叹:我终将会辞官挂印而去,我多么希望像陶渊明那样, 造茅屋一间,与清风明月为伴,在无忧无虑的大自然中去享受纯净人生的 美好。
猜你喜欢
  • 《高阳台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赏析》

    【注释】:周草窗即周密 ,和王沂孙是经常词赋相和的朋友。他们常常在越地游山玩水。互相赋和。周密曾作有《三姝媚》送王沂孙,王沂孙也赋词相和。后周密作有《高阳台》给很多词友,王沂孙也作了这首词对答。“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残雪庭

  • 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全诗鉴赏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 彼得话灵

    《新约·使徒行传》第3—5章 太阳偏西的时候,彼得和约翰上圣殿去。在圣殿的美门门口,他们看见一个瘸腿的人,向他们乞求周济。 彼得对他说: “你看我们。” 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金的银的,

  • 《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观看宋理宗一幅书法作品,而抒发对宋代兴亡感喟的诗作。理宗是南宋后期的皇帝。“南楼风月”,是他生前书写的一幅横披(字画横幅)。诗的第一句似乎有些头巾气:“物理兴衰不可常”说世间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朝代的兴衰,人世的沧桑)变化无常,这算什么诗呢?然而接下去从无常中翻出有常,就有些意思了,“

  • 北师大版语文古诗词百度文库(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师大版语文古诗词百度文库,内容包括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语文110册所有古诗,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所有古诗词(目录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长沙古诗词鉴赏新题型训练答案(古诗鉴赏题题目和答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长沙古诗词鉴赏新题型训练答案,内容包括古诗鉴赏题题目和答案,求诗歌鉴赏的练习答案,高中古诗词鉴赏题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10★★三江小渡 杨万里 【作者】 宋 杨万里 【原文】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解】 将:

  • 郝炜华《别枝惊鹊》

    1工区坐落在盆地底部,一座二层小楼,围在一个小院内。从高处望下去,仿佛剩在碗底的一颗米粒。高处是铁路桥,桥高十二米,又建在山顶,因

  • 张九龄《行县复往焉,故有此作》全诗赏析

    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再来及兹胜,一遇非无缘。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复此灰心者,仍追巢顶禅。简书虽有畏,身世亦相捐。

  • 同月 赣东北第4次反“进剿”

    同月 赣东北第4次反“进剿” : 4月,国民党王钧第7师会同反动地主武装,兵分3路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4次“进剿”。这次,敌人采取了一个新的“进剿”办法,即先把山上的树林统统砍光,使革命军队无藏身

  •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阅读答案

    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以辞别儿子出使辽国的情景为题材,表达了父子情深的主题。诗中描绘了辽国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悲伤和希望。这首诗以深情的笔墨勾勒出父爱与别离的内心痛苦,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不舍。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