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 【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意思】呵! 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 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 【全诗】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 【全诗赏析】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 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 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 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 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 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 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 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 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遥知别後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
学术史著作。四卷。明冯从吾撰。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虚。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长安(今属陕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御
-
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至此。”闻者欢笑。 ○宋·刘攽《中山诗话》
-
就文字讲,颔联是流水对,非常自然。颈联中“远芳”、“晴翠”字都凝炼,都是代替“草”字,于此可悟诗中运用借代词的方法。(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诗例】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处唐bull;王维《山中送别》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王孙:这里指朋友。赏析
-
冏命第二十八冏命第二十八 【原文】 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1636]。嗣先人宅丕后[1637]
-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
-
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钿砌池心绿苹合,粉开花面白莲多。久阴新霁宜丝管,苦热初凉入绮罗。家酝瓶空人客绝,今宵争奈月明何。 作品赏析①丝管:管弦乐。②绮罗:指华美的帷帐。七律《池上即事》约大和
-
柳永《凤栖梧》柳 永 柳 永 独倚危楼风细细 ① 。望极春愁 ②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③ 。对酒当歌 ④ ,强乐还无味 ⑤ 。衣带渐宽终不悔 ⑥ 。为伊消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