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焚书之策”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害:指责,非议。别白黑:分出是非。以其私学议之:指以他私家学派的观点对时政妄加指责。非主:批评君主。趣:趋,意向、旨趣。主势:君主的权威。党与:党羽,派系。文学:泛指文化学术著作。蠲(juān):除,免。黥(qíng):古代刑罚之一,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城旦:秦时一种刑罚,刑期四年,汉书·惠帝纪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黥为城旦:处以黥刑,罚其筑守城墙。
【译文】 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装点虚假的言论来混淆事物的本质,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经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只决定于至尊的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教化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自根据自己所学的东西加以议论,入朝时就在心里指责,出朝时就在街巷谈论,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来求取名利,追求奇谈怪论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进行毁谤。像这样不加以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就会形成朋党的势力。我认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人要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评说】 玩火自焚。秦王朝对诗、书等诸子百家典籍著作采取付之一炬的暴虐手段意味着它的集权专制不依从任何道义和规则,不屑于采取什么虚伪的说辞为自己辩护,也不需要借用什么招牌来作为它的遮羞布。焚书之举向天下表明,秦王朝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实践已经走向极端,并逾越顶峰,脱离轨道,处于危险的失控状态,而远远不像它表面所看起来的那么强大。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此诗是作者
-
1工区坐落在盆地底部,一座二层小楼,围在一个小院内。从高处望下去,仿佛剩在碗底的一颗米粒。高处是铁路桥,桥高十二米,又建在山顶,因
-
【4247】圣经的故事(〔美〕房龙著,邓嘉宛译,浙江文艺出版社,37万字,2016年1月第1版,58元)29部分:[1]文学遗产;[2]创世之说;[3]拓
-
江南春 作者: 寇准 【原
-
《久保诚信,两绝猜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田锐生
-
注解:苏联文学是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时代的文学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时代的文学两者的总称;从狭义说,是指十月革命后苏联时代的文学,或称苏维埃文学。十月革命后产生的苏联文学或苏维埃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据1年统计,苏联文学包含着用种民族文字写作的各民族的文学,其中个民族的书写的文学是在十月革命后创制了各自的民族文字以后产生的。
-
【原文】 保天下①者,匹夫②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出处】 《日知录·正始》,作者顾炎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注释】
-
黄酋书,昨鉴川公亦曾抄寄本兵 此酋贪纵寡谋,终当归吾羁绁 观其书词,已非昔时之倔强,可用其几而制之 ……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况今时则易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