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李益》原文与赏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此诗是作者贬谪江淮时的思归之作,描写了淮北初春之夜在军营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主要不是写士卒乡愁,而是抒发了迁客之归怨。
诗题交代了时令和事件。“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多次作过战场。诗人可能从华北或西北地方贬谪从军南来。第一、二两句,诗人采用了实写笔法,叙写身边事、眼前景。淮北平原上的早春景象,与塞北早春的景象相差无几,大地封冻,山头未青,暮夜正寒,给人一种凄清之感。从军中传来阵阵笛声,仿佛是呼唤阳春尽早来到人间,吹笛之人未必有意,迁谪之客却是多情。在迁客听来更增添了士卒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迁客彼此相看而又说不出话来,泪如雨下,以至沾满了衣裳,为的是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同亲人团聚,此句,诗人不着“悲愁”二字,迁客悲愁之态已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接着,由写实转为写虚。“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物。诗中用“一夜”、“不待”、“尽”,生动地写出了大雁急切北回的情形。诗人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把迁客急于思家的心情写出来了。大自然的春天已经来临,而朝廷的恩赦却无望,这怎能不激起迁客们的无限怨恨呢!
这首七绝,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诗题为“春夜闻笛”,说明春已至。可是诗的第一句却是“吹笛唤春归”;似说春未回大地,所以要吹笛呼唤春天回来。这笛声又触动了客子的乡愁。第三、四两句写大雁应春回而北归,但是迁客却是春至雁归而仍然不能返回故乡,这就激起了心头无限的怨恨之情。此诗以吹笛为经线,把迁客泪沾裳、大雁尽北作纬线,巧妙地编织成诗篇,感情复杂、形象飞动、意境深邃。诗中以漫漫春夜象征迁客政治上的冷落遭遇,以春象征迁客的希望,期待皇恩似春风浩荡,吹到迁客身边,显得寓意深刻。
-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甚爱品茶的员外,苦于找不到品味相投的茶伴,于是设施茶点于门外,令管家细心查找真正会品茶的人送到自己面前以对饮。施
-
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蒍于。但信椟藏终自售,岂知碗脱本无抚。朅从冰叟来游宦,肯伴臞仙亦号儒。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不嫌雾谷霾松柏,终恐虹梁荷栋桴。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感君生日
-
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
-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
-
古文观止·《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
-
古文·入蜀记二则 陆游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
-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 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
-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作品赏析过华清宫,写景。注:1:华清宫:京兆昭应县有宫,在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髙宗咸亨二年,名温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