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名画《读碑窠石图》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名画《读碑窠石图》赏析

读碑窠石图

北宋· (传) 李成、王晓作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一二一.四厘米

横一○五.四厘米

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李成生于书香门第,会写文章,也会画山水,但作品流传极少,因为他曾表示:“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米芾一生“李成真见两本,伪见三百本”,“一松石,一山水……今在余斋”(米芾画史)。到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他的读碑窠石图摹本了。

李成与关仝、范宽合称宋初北方三大山水画家,但李成的传人有郭熙、王诜等,影响较大。郭若虚评论李、范的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图画见闻志卷一)王诜曾在家中的赐居堂“东挂李成,西挂范宽”,加以比较,认为“李公家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此二画之迹真一文一武”(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所谓范宽之“武”,现存真迹溪山行旅的艺术风格足以说明;至于李成之“文”与“秀”,也可从摹本读碑窠石图得其仿佛,不过还须先谈谈明、清关于此图真本的著录。张丑清河书画舫·溜字号有以下两段:“李成读碑窠石图,神品上上,洛阳范坦。”“读碑窠石图,唐宗室李成所画也。余谓笔墨备有神妙两到,于此本见之矣。……柯九思。”范坦何人,待考;柯九思乃画竹名家,兼精鉴定,曾任奎章阁鉴书博士,所言当可信。吴升大观录卷十二李营丘观碑图,则记叙较详:“绢本,高四尺馀,阔三尺。石坡勾勒三四层,笔势纵横,坡上林木欹斜,有空旷之致。碑高尺许,趺坐龟首,极精。旁一人戴笠,骑白骡,仰观,一童子执杖随行,面貌古稚。……碑上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晓画不可见,惟此图著人物,得与营丘并传耳。”我们以这些著录对照摹本,不难发现画的内容、结构与真迹相一致,只是碑上缺少两行题款。至于摹本的笔墨,似乎树石不及人物,但或多或少可以约略窥见真迹的面貌。试分析如下。

读碑窠石图

原野荒凉,一碑矗立,几株老树环绕着它,而枝叉横斜,益增冷落之致。

作者置景皆取近观。左下角用阔笔粗线条画出土坡边缘,坡面先皴擦后淡染,遂见起伏和雨水冲刷的痕迹。黄公望曾说: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这里确是如此,并形成了画面欣赏的一个层次。右侧坡崖转折,荆棘枯草,别无他物,使中景、远景一齐消逝于迷濛的雾中,将欣赏推入第二个层次。至于主题则是读碑。先谈谈碑:它由赑屃(力大而能负重,指碑下凿成龟状的石座)驮着,形制古朴。碑用淡墨作正侧面,显得斑驳漫漶,年代久远,这就引入读碑者的感触万千了。碑上写的什么?它为何人而立?它如今呆在荒郊野外,却留下了多少往事?而人世来去匆匆,读碑者的一生又将剩下一些什么?这里,欣赏步入第三层次。再看那童子:清吴升大观录说是“执杖随行”,其实是面向读碑者,而且对他的呆看有些不解,这就使画中主人公或画家自己显得愈加孤寂,而欣赏深入到第四层次了。按李成生于五代变乱之时,“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情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宣和画谱卷十一)。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儒林·李觉则说:觉的曾孙李成“性旷荡嗜酒……郁郁不得志……醉死于客舍”。画面上这简单的一碑一人,不正是折射出他的精神世界的一角吗?

此外,画中枯木不仅托出凄怆的气氛,而且枝干盘屈,复下垂如蟹爪,象征着压抑中的生命呐喊。尤其这枯木和石碑,都是生与死的见证,只不过前者代表造化推移,后者代表人世沧桑。此图虽然是摹本,却或多或少地使我们窥见了李成画中的意境和艺术处理的才能。元人有诗:“谁知惜墨李营丘,屈铁交柯烟雨稠。记得沧江龙出蛰,怒须卷雾拔山秋。”(郑元祐侨吴集·题李成枯木)这涉及到李成之因物寄意。黄公望写山水诀云:“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李成、郭熙皆用此法。”这讲到李成之取资于物。把两段文字合并一处,并对照此图,是有助于领会李成其人与其艺术的。

猜你喜欢
  •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全诗赏析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 〔南吕〕一枝花

    杭州景 【一枝花】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①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②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③ 。 【梁州】 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

  • “子胥出走”注释、译文和评说

    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子胥: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长伍尚均

  • 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全诗鉴赏

    闻公少已悟,拄杖久倚床。笑我老而痴,负鼓欲求亡。庶几东门子,柱史安敢望。嗜毒戏猛兽,虑患先不详。囊破蛇已走,尚未省齿伤。妙哉两篇诗,洗我千结肠。黠蚕不作茧,未老辄自僵。永谢汤火厄,泠然超无方。

  • 《行见月赏析》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新月一弯,悬于天幕。家人见月,自己已经行役一月。诗歌开端,诗人正在行途之中,却能凭藉一弯新月,由此及彼,把时间回溯到一月之前,一个月来的旅途劳顿、思乡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又由己及人,悬想家人正在对月望远,一轮初月绾合起两地情思,空间又得以扩大。寥寥数语,含蕴深长。“行行一

  •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独白”类的诗句。 即使相思也毫无作用,所以就不妨胸怀痴情遗恨终身。在徒然相思、

  • 欧阳修《和原父扬州六题·蒙谷}》全诗鉴赏

    一径崎岖入谷中,翠条红刺罥春丛。花深时有人相应,竹密初疑路不通。

  • [中吕]醉高歌·感怀(十年燕月歌声) 鉴赏、赏析和解读

    姚燧 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 ① ,几点吴霜鬓影 ②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③ 。 【注释】①燕月:燕京风月。②吴霜:吴地风霜。③桑榆:指黄昏日落之处。 【鉴赏】姚燧写此曲时已年近古

  • 刘翰《七绝·立秋》千家诗赏析

    这首诗用乳鸦、明月、梧桐叶,营造出一个清丽意境,通过对秋空、新凉梧桐叶落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写出了诗人对节令变化的感受。

  • 白居易《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 时初闻国丧。》全诗赏析

    碧油幢下捧新诗,荣贱虽殊共一悲。涕泪满襟君莫怪,甘泉侍从最多时。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