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长安远》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2,坐元帝膝上3。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4,潸然流涕5。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6。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7。”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 长安:今西安。此处代指西晋都城洛阳。2晋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元帝之子。3元帝:东晋元帝司马睿,晋东渡后的第一个皇帝。4问洛下消息:洛下即洛阳市。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三万余人;后五年匈奴军又攻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问洛下消息”即询问被匈奴劫掠后的洛阳的情况。5潸(shan)然:流泪的样子。6东渡意:指西晋灭亡晋皇室东渡长江失去中原领土的情况。7居然:安然。引申为自然、当然之意。
【析点】 我国古代描写儿童的作品不多。本则轶事写明帝儿时对太阳与长安远近的两次回答,各有不同的答案,又各有一番道理,却都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思维特点。一个聪敏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则轶事在世说新语中列入“夙慧”类,但它不仅只是表现了明帝幼时的聪慧。当时,晋室东渡,北方国土沦丧,长安已不再属于东晋版图,故此元帝“问洛下消息”后的“流涕”,以及把“东渡意”告诉明帝后发出的“长安何如日远”的问题,实际都表现了一种国事今昔的深深感慨。明帝那“日近”二字的回答竟致引起元帝的“失色”,也不仅仅是因为回答“异昨日之言”,这句话似乎成为长安再不可收复的预言,讲天命、信谶语的中国皇帝怎么能不黯然“失色”!
明帝两次回答都是申述理由,但首次作者让他把理由紧接答案说出,不安排元帝的再次提问,使文字精练;再次却让明帝先说答案,经元帝询问才申说理由。叙述上的这番变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且元帝的脸色突变,明帝的机敏伶俐,便都如在读者面前。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①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③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④ ,拄杖无时夜叩门 ⑤ 。 【注释】 ①腊酒:农
-
《太白阴经》是一部古代兵书。唐李筌撰。全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作《阴符太白阴经》、《太白阴符》。“太白”即金星,传说太白星主杀伐,喻为兵戎;“阴”也有类似含义。成书于玄宗时期。书前有唐肃宗乾元二年
-
杨白花 作者: 无名氏 【
-
名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 接近。正: 纠正。 句意: 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 就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叫做好学了。 出处: 《论语·学而》
-
《鹧鸪天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①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③ 【注释】 ①“平冈”二句:王安石《
-
夫天下通交,忘筌蹄者盖寡〔2〕;人间行乐,共烟霞者几何〔3〕。群贤抱古人之清风,玩新
-
●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
扬州慢 姜夔 浮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
-
霍里和卡利内奇但凡有人从波尔霍夫县和日兹德拉县这两个县城经过的时候,他一定会为奥谬尔省的人和卡卢加省的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而感到惊讶。
-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